□ 李麗
近日,《聊城晚報》刊登的一篇“農家奶奶在老年大學的聲樂課上圓了大學夢”的文章引起許多讀者關注。61歲的賈艷新在完成帶孫任務后,抱著試試的心態走進了聊城高新區創辦的老年大學。從此,“全職奶奶”成了“快樂學員”,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身份的轉變,更是當代中國社會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從基礎養老保障向高品質老年生活邁進的可貴探索。
傳統觀念中,養老往往是確保老年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他們渴望精神慰藉、社會交往、價值實現。聊城高新區老年大學提供的聲樂、書法、太極拳、非遺剪紙等十余門免費課程,精準回應了現代老年人的需求。這些課程并非讓老人簡單地“打發時間”,而是注重適老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讓各年齡段的老人都能找到興趣所在,實現“老有所學、學有所樂”。這種針對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精準供給”,是提升他們晚年生活幸福感的關鍵,也是一個城市人文溫度和幸福指數的生動體現。
更進一步看,老年人上老年大學遠不止于“自娛自樂”。當這些銀發學員走出校門,以文藝展演、公益活動等方式回饋社會時,他們便實現了從“老有所樂”到“老有所為”的轉變,“銀發力量”由此成為推動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資源。高新區推動老年教育融入基層治理的實踐,正是挖掘“銀發潛力”、將老齡化挑戰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積極嘗試。這提示我們,老年人并非社會的負擔,而是可以繼續創造價值的寶貴財富。
此外,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有助于社會穩定。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案件頻發,騙子往往利用老年人信息閉塞、情感空虛、渴望健康等特點乘虛而入。如果全社會共同努力,引導老年人借助老年大學等平臺,將“空閑時間”轉化為“快樂時光”,這能幫助他們遠離不良信息,從而有效減少因詐騙引發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
賦能老有所樂,關鍵在于通過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化教育服務,讓他們在持續學習中保持與社會的連接,在興趣愛好中重拾自我價值,在社會參與中延續生命的光彩。這需要政府、社會、社區和家庭共同努力,構建一個不僅“老有所養”,更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老年友好型社會。讓每一位長者的銀發歲月綻放別樣光彩,應是我們對“幸福晚年”的共同追求。
2025-11-07 11:32:28
2025-11-07 11:31:56
2025-11-07 11:30:1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