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艷君 本報通訊員 王俏
10月31日一早,薄霧未消時,趙振文便接到了一個求助電話。是村民王春玲的來電。
“趙管事,我家院兒里的太陽能燈又不亮了,晚上出門總磕磕絆絆的,你能來看看不?”電話那端,王春玲有些焦急。
趙振文是東昌府區廣平鎮李海子村的一名“紅鄰管事”,同時也是村里第四“紅鄰管事”組組長,和村里其他“管事”一樣,負責胡同衛生督導、“門前三包”落實。不過,對于熱心的趙振文而言,村民的大事小情都在他的關注之中,“只要鄉鄰有需要,這個活,我就能一直干下去。”面對村民的謝意和信任,他每次都樂呵呵地用這樣一句話回應他們。
“嬸子,你別著急,稍微等我幾分鐘,我這就拿工具過去。”電話還沒掛掉,趙振文已經將工具準備齊全,急匆匆地向王春玲家的方向趕過去。
走進對方家中,趙振文輕車熟路地爬上梯子,仔細檢查太陽能燈的線路。“您看,這線路接頭都氧化了,重新接一下就沒事了。”他一邊跟王春玲說話,一邊熟練地剝線、接線。十分鐘后,隨著開關“咔嗒”一聲,那盞小燈重新亮起,發出暖黃色的光亮。
什么是“紅鄰管事”?他們在鄉村基層治理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切都要從廣平鎮探索試點“紅鄰小組+多元治理”模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實踐經驗說起。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人居環境則是鄉村振興的“臉面”。然而,東昌府區部分鄉鎮曾面臨人居環境整治治標難治本的困境——集中清理時村容煥然一新,但過后又會出現垃圾反彈、雜物亂堆問題,暴露出責任分散、群眾參與不足的短板。
今年以來,東昌府區選定廣平鎮永興新村大曲村為試點,探索“紅鄰小組”治理機制,村里劃分33個“紅鄰小組”,每組覆蓋15—20個農戶,由村民自選“管事”,負責胡同衛生督導、“門前三包”落實。
該項舉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每名“管事”依托“熟人優勢”進行常態化巡查,1個月的時間,該村亂堆亂放的現象大幅減少。隨后,廣平鎮第一時間制定了《紅鄰小組基層治理工作機制》,構建“1+3+N”路徑,即以“紅鄰管事”為支點,整合環境整治、矛盾調解、民生服務等事項,實現從“突擊整治”到“長效閉環”的突破,為東昌府區基層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的樣本。
目前,廣平鎮共劃分“紅鄰小組”600余個,實現網格全覆蓋。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矛盾化解從被動到主動,政策落地從傳聲到共鳴……如今,東昌府區以廣平鎮為范例,將“紅鄰治理”模式向全區鋪開,它的成功,不僅是人居環境內外兼修的提升,更成為東昌府區推進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的創新引擎。
2025-11-07 11:20:05
2025-11-07 11:18:58
2025-11-07 10:22:5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