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國睿 種永輝 張雷
深秋時節,紫匯湖的粼粼波光映照著古橋身影,圖書室的翻書聲交織著鳥鳴歡歌,陽谷縣博濟橋街道金谷社區以“文化傳承·德潤金谷”為品牌,將歷史底蘊與書香氣息融入社區肌理,在1.03平方公里的轄區內,為12910名居民打造出有溫度、有深度的文化家園。
陣地聯動:15分鐘圈起書香生活
走進金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圖書室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整齊的書架上分門別類陳列著各類書籍,居民們或坐或立,在文字中尋覓樂趣,這里早已成為鄰里公認的家門口的“文化樂園”。而這只是社區“15分鐘服務圈”的一角——從服務中心步行片刻,便是古色古香的陽谷縣圖書館,10多個功能各異的宣講室、閱覽室錯落分布,志愿者宣講的生動場景、年輕人查閱資料的專注模樣,共同構成了文化惠民的鮮活圖景。
社區創新組建“文化聯動小組”,通過黨員調研、社工設計、志愿者服務的模式,推出“親子國學共讀日”“銀齡故事會”等特色服務,更將閱讀氛圍延伸至校園、機關、小區,“大學生讀書分享會”“詩詞誦讀會”等活動場場爆滿,連續舉辦6屆“金谷書市”,讓書香真正飄進千家萬戶。
古橋寄情:四百年廉政文化潤民心
“摸一摸這青石板,仿佛能聽見笪公‘去任留犢’的故事。”在社區中心的博濟古橋前,居民們常這樣為訪客介紹。這座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的古橋,不僅是舊時南北交通的要沖,更因橋欄上“去任留犢”的浮雕成為廉政文化的活化石。
《陽谷縣志》記載,明代縣丞笪一順赴任時僅駕一牝牛,離任時母牛生犢,他堅持將吃陽谷草料長大的牛犢留下,百姓感其清廉,遂刻像于橋欄。四百余年風雨侵蝕,石雕風骨猶存,如今這座“廉橋”已成為社區廉政教育的生動課堂,讓清正廉潔的理念代代相傳。
湖光映讀:宋韻公園藏著閱讀日常
從博濟古橋漫步至紫匯湖公園,這個由昔日“垃圾湖”變身的宋朝文化主題公園,如今已是居民讀書休憩的好去處。紫荊島、曲橋等景觀融入水滸文化元素,“梅蘭竹菊”組團布景雅致,陽光透過枝葉灑在草坪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經典誦讀”“童心閱讀”,讓“多讀書、讀好書”成為社區最自然的日常。
依托這一生態文化陣地,社區聯合共建單位打造40余處特色文化樓道,紅色樓棟的故事分享、書香樓棟的閱讀交流、孝善樓棟的鄰里互助……130余場文化活動讓7600余人次受益,聚起鄰里守望的溫情。
藍圖續章:書香家園再啟新程
“文化建設要守好根脈,更要回應需求。”金谷社區黨委書記辛鴻雁介紹,他們將持續完善“15分鐘服務圈”,深度挖掘博濟古橋廉政內涵,通過更多元的書市、誦讀活動激活文化活力,同時推進特色樓棟建設與志愿服務融合,讓文化成為社區治理的“潤滑劑”。
從博濟古橋的歷史回響到圖書館的墨香氤氳,從服務中心的便民溫情到紫匯湖畔的誦讀聲揚,金谷社區正以文化為筆,在基層治理的畫卷上續寫著書香潤民的新篇章。
2025-11-07 11:18:58
2025-11-07 10:22:59
2025-11-07 09:00:3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