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弈·蹬鼓》 本報通訊員 趙獻達 攝
本報訊(記者 馬永偉 通訊員 王偉)9月17日晚,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山東省文聯主辦的“流動的技藝”——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雜技精品展演在聊城市保利大劇院成功舉辦。
本次展演分為“千載煙波承古今”“璀璨明珠綻光華”“帆來楫往向未來”三個篇章,為觀眾呈現了12個精品節目,既包括榮獲中國雜技金菊獎的《弈·蹬鼓》《炫·草帽》,也有聊城市雜技團傳統保留節目《俑·頂碗》《歡樂廚房·炊事員》等。
整場演出匯聚演職人員100余人,吸引近2000名觀眾到場觀看。參演單位包括中國鐵路文工團曲藝雜技團、浙江省雜技家協會等7個院團。
聊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運河沿線著名雜技故里。明清之際,聊城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為當時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聊城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大運河申遺城市聯盟35個成員之一。大運河聊城段開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長97.5公里,屬于會通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共有8個遺產點段,即會通河臨清段(含磚閘、會通閘、臨清閘)、鰲頭磯、臨清運河鈔關、會通河陽谷段、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列入運河申遺名單。時至今日,聊城的不少城鎮中仍然分布著眾多承載著深厚運河印記的古街區、古街巷和古建筑,如臨清運河鈔關、陽谷鹽運司、山陜會館等文化遺存。同時,聊城也有因運河而世代相承、不斷演變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和傳統手工藝品。
聊城雜技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聊城運河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本次展演緊扣大運河流域獨特的雜技文化這一主題,以專場演出形式,生動詮釋了大運河所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與鮮明地域特色,有效促進了雜技藝術的傳播與運河文化的傳承。展演活動將持續至10月底,聊城站是繼8月29日北京藝術中心首演之后的第二站,后續還將繼續沿運河省市開展巡演。
2025-09-23 11:22:53
2025-09-23 11:07:55
2025-09-22 17:15:1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