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白文斌
畜禽糞污曾是困擾養殖業綠色發展的一大難題,如今,臨清市通過一套成熟的“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態模式,將這些曾經的“環境負擔”,系統性地轉化為連接養殖與種植的“金色紐帶”,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了一套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處理與利用體系。在臨清乳泰牧業有限公司,技術落地為具體場景:自動刮糞系統將糞污統一收集,干濕分離后,固態部分被制成牛床墊料與有機肥,液態部分則經厭氧發酵后,成為灌溉農田的“定制營養液”。
“對我們企業而言,這不是簡單的處理,而是讓資源在內部循環起來。”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大偉算了一筆賬,“液體肥替代化肥,固體部分節省了每年超百萬元的墊料采購成本,再加上制成生物質燃料的額外收入,這套模式每年能為公司綜合增收節支超過400萬元。”
為將這一模式有效推廣,臨清市構建了獨具特色的“12+5+N”工作推動機制。臨清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組織技術骨干,如同“家庭醫生”一般,每月定期入戶,為養殖場提供從設施建設、規范收集到科學還田的全流程技術指導與服務,確保循環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暢通無阻。
“創新實踐的關鍵在于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臨清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畜牧服務科科長齊樹河介紹,“我們一方面指導建設規范的糞污收儲設施,確保‘有地方收’;另一方面制定了科學的糞肥還田利用指導意見,確保‘有地方用、懂得怎么用’,從而徹底解決了糞污露天堆放與利用不暢的核心堵點。”
模式的成效,最終體現在企業和環境的真實改變上。在臨清潤林牧業有限公司,每年產生的4萬多噸羊糞尿不再是令人頭疼的治理難題,反而成為了生產優質有機肥的緊俏原料。
“我們生產的羊糞有機肥,最遠已經銷往海南市場。”公司副總經理宛博介紹,“這不僅讓廠區環境變得干凈衛生,更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增收渠道,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真正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是‘變廢為寶’。”
據統計,通過全面推行“種養循環”模式,臨清市目前已成功將全市年均產生的約120萬噸畜禽糞污的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這一成效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標志著臨清在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2025-11-26 16:20:55
2025-11-26 16:19:24
2025-11-26 16:11:1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