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特派員現場察看丹參生長情況
■ 文/圖 本報記者 張目倫
小雪剛過,魯西平原的田間寒意漸濃,但在位于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的山東久久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丹參基地里,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11月24日,來自天津的藥劑師顧蓮俯身捧起一株剛采挖的丹參,連聲贊嘆:“根系飽滿、顏色鮮紅,真是道地好藥材!”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不遠處,幾位“田埂上的科學家”——山東省科技特派員聊城市丹參產業服務團的成員,正穿行在壟間,為種植戶現場“把脈開方”。服務團團長、聊城大學教授陳芳蹲在地頭,捻起一把土,向圍攏過來的農戶講解如何識別根腐病的前兆。
“以前種丹參最怕重茬,種兩年就得換地,不然病害多、產量低。”基地負責人商孝軍感慨道,“自從服務團來了,推廣脫毒種苗,教我們用生防菌劑,根腐病少了一大半!”
這正是科技特派員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自今年9月活動啟動以來,科技特派員已開展現場指導十余場,推廣的綠色防控技術、土壤連作障礙治理方案,讓丹參發病率顯著降低,有效成分丹參酮含量提升了15%以上。
科技特派員帶來的不僅是種植技術,更是完整的產業鏈條。從統一種苗、統一管理,到統一回收加工、統一品牌銷售,久久公司依托服務團的科技支撐,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穩定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發展丹參種植超過3000畝。
在丹參加工車間,閆寺街道馮莊村70歲的村民劉玉鳳正熟練地對剛挖回來的丹參進行初揀。“以前種地一年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在基地打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她笑著說。像劉玉鳳這樣在基地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已有30多人。
“我們要讓‘東昌丹參’成為聊城的一張金色名片。”服務團成員、高級農藝師盧愿信心滿滿。眼下,服務團正積極推動“東昌丹參”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制定標準化種植規程,并幫助企業申請專利,提升產品附加值。
依托暖溫帶季風氣候和豐富的水系資源,聊城市形成了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生長環境,近年來,丹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全市丹參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主要分布在東昌府、冠縣、茌平區等區域,涌現出了一批以丹參種植、加工為主的企業和專業合作社。
曾經的“土疙瘩”變成了農民口袋里的“金疙瘩”。科技特派員帶來的科技之火,正點燃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望著眼前連片的丹參田,陳芳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種好一棵丹參,更是要通過科技賦能,打造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讓更多農民受益,讓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夕陽西下,忙碌一天的基地漸漸安靜下來,但科技特派員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這株小小的丹參,正帶著科技的溫度與力量,香飄四方。
2025-11-26 10:33:58
2025-11-26 10:32:58
2025-11-25 10:28:0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