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飛天圓夢|靜待夢天,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收官在即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2-10-31 09:24:36
A+A-
分享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劉歡)夢天實驗艙發射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待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

  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意味著什么?我國下一步將有哪些太空探索計劃?

  配備8個科學實驗柜,夢天實驗艙能完成哪些科學研究?

  夢天實驗艙是天宮空間站基本構型中兩個大型在軌實驗艙段中的第二個,發射入軌后,中國空間站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在第二屆全國空間科學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空間站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近地空間研究基地,要努力爭取在前沿基礎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前沿,在應用基礎和新技術方面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產生顯著效益。

  研究包括空間生命科學和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空間天文和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試驗等領域,共32個主題,三個艙共布局14個壓力實驗柜。

  而夢天實驗艙就配備了8個科學實驗柜,主要用于微重力物理科學等研究,包括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熱物理、微重力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基礎物理等學科。

  今年8月,夢天實驗艙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各項總裝和測試工作。

  9月,執行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10月9日,夢天實驗艙完成推進劑加注。

  10月25日,夢天實驗艙與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

  “夢天實驗艙的建成和發射對于我國微重力物理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微重力物理科學研究的進步必然推進相關航天工程技術的進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長聘教授孔文俊向中新網表示,夢天實驗艙發射之后,將承擔重要的科學研究任務。

  據了解,空間站的建設主要有三個科學技術目標:一是掌握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運營技術;二是掌握航天員經常在軌飛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三是建設國家太空實驗室,為科學家提供高水平科學研究平臺。

  天和、問天、夢天,為何實驗艙發射都選在文昌航天發射場?

  天宮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等模塊。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今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并于7月25日3時13分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圖為夢天實驗艙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圖為夢天實驗艙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我國有四大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文昌航天發射場。

  孔文俊介紹,只有文昌是屬于海濱發射場,載荷的運輸可以通過海運抵達。其他發射場都屬于內陸發射場,載荷運抵發射場只能通過列車,列車運輸對于載荷的最大包絡有限制,一般來說不大于4.5米。

  所以,天和、問天、夢天都選擇在文昌發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空間站的三大艙都是屬于重型載荷,都有20噸左右的質量,其包絡超過了火車運輸的包絡范圍,只能走海運,因此只能在臨海的發射場發射;二是文昌發射場是我國第一個低緯度濱海發射場,具有發射能力強、射向更寬、運輸更便捷等優勢。”

  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后,工程將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

  隨著空間站的“擴建”,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乘組的6名航天員將有共同在軌駐留的機會。兩個乘組都將“出差”半年,并首次進行在軌乘組輪換,實現空間站不間斷有人駐留,兩個乘組的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

圖為中國空間站示意圖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圖為中國空間站示意圖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這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后,中國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會師”,創造中國航天的歷史性時刻。

  “目前在航天方面,中國想做的事情,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也說明我國是真的強大起來了。”

  孔文俊在“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期就開始參與相關基礎研究工作,在微重力燃燒科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的發展歷程,“這一路走來,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科研投入越來越多,國內的基礎科研水平和工程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孔文俊表示,我國已經是航天大國,現在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只有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都高度發展,才能稱為強國。所以,加強空間科學研究對我國邁向航天強國有重要意義。”(完)

 
編輯:萬昊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顺平县| 日喀则市| 横峰县| 砚山县| 徐汇区| 平乡县| 邹平县| 容城县| 安宁市| 泰和县| 潢川县| 志丹县| 拜城县| 临澧县| 家居| 余庆县| 崇左市| 衡阳县| 繁昌县| 和田县| 阳西县| 朔州市| 茶陵县| 子洲县| 松原市| 万源市| 玉门市| 喀喇沁旗| 肥东县| 黄梅县| 阳东县| 桃源县| 台州市| 江北区| 阿拉善右旗| 巴东县| 河西区| 晴隆县| 克山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