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白文斌
本報通訊員 常志堅
荒地變苗圃,廢塘成魚池,老院煥新顏……高唐縣清平鎮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破題,創新“一村一策”模式,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盤活沉睡資源,實現了環境美化與產業增收的雙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高效盤活閑置資源
8月13日,記者走進清平鎮后辛村,看到連片的甘藍苗圃內生機盎然。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雜草叢生的荒地。村支書楊春華介紹,村里拆除殘垣斷壁,平整后建設苗圃。
在鎮黨委支持下,村里引進甘藍種子種植項目,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種銷,畝產種子近100斤,每斤售價65元,畝收益超5000元。甘藍收獲后接茬種棉花,加上補貼,全年畝均收益近萬元。“以前荒廢長草,現在環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們喜笑顏開。劉臻莊村則整合閑置土地種植花生、棉花,首創“公益崗位幫扶+專家指導”機制,助力勞動力短缺家庭,實現“小地塊、大效益”。
后辛村的幾處廢棄坑塘,曾因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令人掩鼻。清平鎮投入資金清淤擴容、加固邊坡后,通過公開競標承包給村民發展水產養殖,采用“固定租金+收益提成”模式。承包戶焦培同高興地說:“以前臭氣熏天,現在承包養魚,環境好了,還能增收。”該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萬多元,昔日的環境“黑點”蝶變為生態“亮點”和致富“聚寶盆”。
沈莊村則巧妙盤活房前屋后的閑置院落。村里對9處閑置宅院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引入“花生小院”“手工布鞋”等“共富工坊”。村民史保常感慨道:“這房子以前長滿草沒人來,修好后,村民來做布鞋,充實生活還能掙錢。”不納鞋底時,史保常還擔任“庭院管家”。村里推行“庭院管家”輪值制度,村民參與環境維護和游客接待可積分兌換獎勵,環境整治的“任務清單”變成了村民的“幸福存折”。沈莊村還結合毗鄰國家生態公園的優勢,打造主題展廳、景觀節點,形成特色旅游線路,年吸引游客近千人次,將“生態顏值”轉化為“旅游產值”。
長效管護固成果
為鞏固成效,清平鎮建立長效機制。全鎮推行“網格+胡同長”雙軌監督,村“兩委”牽頭,管護隊、黨員崗、網格員聯動,群眾擔任“胡同長”監督門前衛生。創新設立“積分超市”,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垃圾分類賺取積分兌換生活物資,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累計兌換萬余人次。
“小庭院成了致富聚寶盆,院中有活計,門前有收入,村貌與收入雙提升!”清平鎮副鎮長魯磊表示,“人居環境整治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必須與產業發展結合,才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今年以來,清平鎮通過“一村一策”盤活閑置土地200余畝,整改問題452個,消除薄弱村8個,60個村實現“無垃圾死角、無污水橫流”。甘藍育種、棉花種植、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帶動戶均年增收超3000元。周莊村的“圍欄治亂”、十里鋪村的“殘垣治理+基建提升”等模式在23個村推廣,形成了一批可復制的典型經驗,繪就了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5-08-18 16:50:31
2025-08-18 16:50:18
2025-08-15 10:24:2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