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鐘偉
本報通訊員 劉逸飛 馬彩霞
“非常高興,也非常激動!我們的‘大口徑高性能ABR管道研發與工程安全保障技術’從全國1200多項成果中脫穎而出,榮獲202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這項成果凝聚了我們管道研究院四年的心血,是博士團隊一千多個日夜用辛勤汗水澆灌出來的。”8月4日,鄭州大學學科首席教授胡少偉向記者介紹。
今年3月,胡少偉受邀出席了在京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這是一次全國性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交流會議,此次獲獎成果由胡少偉團隊與山東東信塑膠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填補了國內管道領域的技術空白。
時針撥回到2021年初。在長江以北頗負盛名的陽谷縣塑膠管道產業園區內,作為全球最大口徑PVC管道制造商的東信塑膠,正與成百上千家同行陷入同質化競爭,經歷著發展轉型的陣痛。“那時,東信和其他塑膠企業一樣在追求量產,對于如何有效滿足市場差異性需求、持續保持產品性能領先、樹立品牌形象,完全無從下手。”回首過往,東信塑膠總經理潘福渠感慨萬千。
轉機始于陽谷縣委人才辦的“精準牽線”。2021年4月,胡少偉團隊在東信塑膠扎下根脈——博士科研工作站與山東東信管道科技研究院相繼成立。“我們選擇與東信合作,正是看中了他們在管道生產領域的深厚積累和面臨的產業共性技術難題。高校的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論文上,要瞄準國家戰略和企業急需,爭取把論文寫在生產車間、寫在工程一線。”談及合作原因,胡少偉這樣說。
對于來自高校的在讀博士而言,在東信塑膠,他們能直面真實的工程問題,切實體會從實驗室到工業化應用生產的巨大跨越,培養應對復雜工程挑戰的能力。“過去在學校做千噸壓力機實驗,排隊要等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嚴重影響實驗進度。而在東信試驗場,設備可以隨到隨用,效率大為提高。”重慶大學博士生何宗院的經歷,印證了這種產學研深度交融的優勢。
科研硬件高效運轉的背后,是政府與企業為駐站碩博打造的優越環境,讓他們得以心無旁騖投身科研。企業出平臺、高校出人才,這是結出碩果的根基。如今,一批批博士、碩士聚焦企業最緊迫的技術瓶頸入駐產線,從材料開發、結構設計到工程應用,構建起全鏈條創新體系。
在東信塑膠物理大模型試驗基地,胡少偉表示:“合作這4年,我們共同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博士們的課題從不是紙上談兵——他們研發的耐低溫管材正在北方嚴寒中接受考驗;灌排一體化技術已應用于山東、河南的高標準農田;大口徑管道技術已在多省市城市供水管網中發揮效能。”
雙向賦能,共結碩果。4年時間里,東信塑膠與胡少偉團隊已聯合發表論文31篇,申請專利35項,取得軟件著作權7項,牽頭制定行業規范與團體標準2部,其灌排一體化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火花技術”成果庫。“此次獲獎不僅彰顯了陽谷縣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的標桿作用,更為全國管道行業創新升級作出積極貢獻。”胡少偉表示,今后將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5-08-06 17:11:20
2025-08-06 15:22:37
2025-08-06 10:09:2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