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宏磊 王軍豪 郝川 崔崴
在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村口的廣場上,一座雕塑十分醒目:兩只手托舉起一個石榴,一顆顆鮮紅的石榴籽緊緊地抱在一起,下面一本打開的書上用藏漢雙語寫著“騰志”二字。
“騰志”在藏語中意為“團結”。
這個曾經相當貧困的藏族村落,在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和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徹底改寫了命運,成為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譜寫“藏漢一家親、共筑民族情、攜手向未來”新篇章的生動注腳。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對口幫扶中,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形式多樣的援助方式增強剛察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強化“五個認同”、維護民族團結,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4年4月25日,一場跨越2000公里的遠程醫療合作在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與剛察縣人民醫院之間展開。這次特殊的遠程多學科會診借助現代通信技術,為一名病情危重的86歲藏族老人帶去了生命的希望。
這名藏族老人因腦出血入住剛察縣人民醫院治療。山東援青專家、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海濤為老人進行了細致檢查,發現患者體質差、發病急、出血量大,既往基礎疾病復雜,病情危重,便向“娘家”求援。
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第一時間行動,醫務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呼吸內科、心內科、康復科、護理部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均參加了這次遠程會診,并針對患者情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治療建議。
一次遠程多學科會診,跨越山海,架起挽救生命的橋梁,更結起了民族情感的紐帶。
2025年3月,聊城新一批7人醫療援青隊伍接過接力棒,帶著組織的殷殷囑托來到剛察。他們經受住了高原環境的嚴峻考驗,克服了高原反應,懷著滿腔熱血穩步開展各項工作,在高原上拓展人生的高度和寬度。
在剛察縣人民醫院影像科,來自聊城市傳染病醫院影像科的援青醫生白林剛正耐心地教授當地醫生看X光片。“要關注細微變化,多角度觀察,確保不遺漏任何細節。”講者仔細,聽者認真。
“聊城的醫生水平高,態度好,在專業技術方面給予了我們很多指導,也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當地藏族醫生說。
為解決當地醫院“人才荒”問題,聊城醫療援青隊推行“師傅帶徒弟”“外科專家一帶一”“主刀變助手”“走出去、請進來”等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培養20余名本地骨干,3名本土醫生可熟練完成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及闌尾切除術。
2024年7月10日,聊城市人民醫院的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醫保專家及康復專家肖以磊、黃玉秀、盧現力赴剛察開展了為期10天的培訓,提高了當地醫院在康復治療、DRG支付改革、科研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實現“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當地牧民也有話說:“聊城醫生,好樣的!”
2023年6月,援青專家高秀娟、岳耀存在剛察縣人民醫院為一位產婦成功實施了剛察縣首例無痛分娩。
援青期間,聊城的醫療專家在高原上書寫了多個“首次”,為4萬余名當地群眾送去了健康與溫暖。
3年來,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組織援青醫師強化剛察醫療領域建設,完成門診近1.7萬人次,實施新技術42項;在海北州首創特色科室——麻醉疼痛診療中心,精準救治1500余人次;幫助當地首次制定科室管理、無痛分娩、查房教學等標準;開展光明行、健康查體等公益活動,惠及群眾400余人次,免除醫療費用200余萬元;通過搭建遠程診療平臺,實現剛察縣人民醫院心電圖及影像檢查由聊城市人民醫院實時遠程診療……
情系藏城,聊城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為“藏漢親”再添溫暖底色。
同醫療條件落后一樣,教育資源匱乏也一度是剛察群眾的“心頭之痛”。
“群眾最缺什么、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我們就盡最大努力幫什么!”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用實際行動在高原上見證初心與使命。
“太感謝老師了,跑這么遠的路來看我。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2023年5月14日,在剛察縣吉爾孟鄉秀腦休麻村,五年級學生昂志多杰對前來家訪的聊城援青教師劉東海說。自啟動教育援青工作以來,聊城市已先后組織70余名教師赴剛察縣開展支教工作。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投身教育教學,用結對幫扶、空中教研等方式,精準“輸血”、強化“造血”、助力“活血”,結下累累碩果。
5月27日上午,在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課間休息時,陽谷縣第二實驗中學的援青教師錢洪峰和九年級藏族學生萬瑪夸楊加談心:“你最近表現不錯,要抓住中考前最后的機會,認真復習的同時調整好心態,爭取考上心儀的高中。”
得知錢洪峰不久后將結束援青任務返聊,萬瑪夸楊加對記者說:“錢老師就像我們的大哥哥,把我們照顧得很好。他回山東,我們很舍不得,我們會永遠為他祝福。”說到動情處,年輕的小伙子紅了眼眶。
民族團結,師生情深。援青教師以園丁之愛贏得當地學生的愛戴。
在學?;顒邮?,援青教師張輝和阮洪成正與當地教師拉毛才讓、角巴吉、卡吉正在開展教學研討。從班級管理,到備課家訪,幾人暢所欲言,氣氛熱烈。拉毛才讓說:“聊城老師們教學方法先進,很有愛心,我們很喜歡他們。”
援青教師以敬業、專業贏得當地教師的尊重。
在聊城三中,2024年4月4日,海北班學子被結對家庭接回家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第二天,聊城三中又開展了首屆海北班燒烤節,讓青海學子度過一個充實而溫馨的清明假期。
陳金成曾任聊城三中海北班班主任,2024年3月,他又向組織主動請纓,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雪域高原的憧憬,從東昌湖邊奔赴青海湖畔,開始了援青生涯,任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副校長。
“在聊城,我和海北班的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來到剛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淳樸善良的品格和對知識的渴望。”陳金成說。
三年的援青任務即將圓滿結束,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副書記、剛察縣教育局副局長(援青)朱晨冉心中滿是不舍與牽掛。
從開展名師“送教送培”,到組織剛察教師赴山東跟崗交流培訓;從組織援青教師送教上門,到開創短期小組團式教研員援助模式;從同課異構、聽課議課、教研分享、中考備考方略到兩地建立教育援建工作長效機制……每一項工作,朱晨冉都如數家珍。
“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朱晨冉說,“我已經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感謝各族同胞教會我教育是薪火相傳,是文化共生。愿剛察的孩子們在書香與牧歌交織中茁壯成長,愿雪域文明在時代激流中璀璨新生。”
三年時間,聊城教育援青成績單亮眼:援青教師開展備課4126節、課時量9864節,家訪273人次,主持或參加教研活動661次,開展空中教研活動83次;11對結對學校共開展線上教學教研及教學管理交流活動54次,參與教師逾2300余人次。
無論是教育援青還是醫療援青,批批接力,久久為功,讓“藏漢一家親、共筑民族情”這句話更加溫暖。
“聊城來的干部真干事、干真事,我們打心眼兒里感謝他們。”當地群眾科乃加說。
“雖相隔千山萬水,但聊城與剛察各族群眾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踩同一片熱土。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各民族共享發展進步成果,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同胞心田,讓唇齒相依、水乳交融、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民族關系,成為剛察大地最美的風景。”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組組長、剛察縣委副書記、副縣長(援青)孫建德說。
2025-08-06 17:11:20
2025-08-06 15:22:37
2025-08-06 10:09:2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