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軍豪 通訊員 劉明明) 12月17日上午8時,坐標東經116.25度、北緯36.45度,氣溫-4℃,茌平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橘生淮北”項目試驗棚內暖意融融,一個個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煞是喜人。
“果類品質評價指標有37項,經過測評,我們種出來的柑橘各項指標優良,試驗取得初步成功。”信發農業公司董事長白東林喜笑顏開,他順手摘下一個橘子,果香撲鼻而來。
今年5月,信發農業公司攜手華中農業大學,啟動了“橘生淮北”項目。在柑橘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的指導下,從廣西、湖北等省份引入了紅美人、葡萄柚、溫州蜜柑、翠蜜金柑等6個柑橘品種,共計260棵柑橘樹。
《晏子春秋》記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淮河以北的地理環境不適合柑橘樹生長,為何這里可以“化枳為橘”?“設施農業滿足了柑橘樹生長所需要的各類條件。”白東林一語道出玄機,“只要為柑橘創造出合適的生長環境,北方同樣也能種出南方味道。”
模擬南方環境,確保這些柑橘樹在北方土地上可以茁壯成長,智慧農業立了大功。
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國內首個三產聯動、雙園共創,實現零碳目標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實現大棚自動開窗、卷簾、調溫等11項智能化管控,還可通過內循環系統將工業余熱、二氧化碳輸送至種植園區,轉化為“綠色能源”。工業余熱通過管道被輸送至棚內,確保一年四季溫度可控,讓柑橘在“溫控房”中生長。“我們利用余熱模擬南方不同時節的溫度。” 試驗棚負責人張波介紹,“像現在,棚內大概是嶺南一帶冬天的溫度,白天15℃、晚上5℃,控溫溫差不超過2℃。”
智能化管控和“綠色能源”為橘樹量身定制了生長方案,自動給予相應的溫、光、氣、水、肥,讓柑橘樹可以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下生長,“北枳”也就變成了“北橘”。
除了溫度,土壤酸堿度的調整也是“橘生淮北”項目的重要一環。信發農業公司將信發集團產生的工業廢水過濾加工,形成適合柑橘灌溉的酸性水,慢慢對土壤進行調節。“經過幾個月的改良,現在土壤pH值為6,已經很接近淮南地區的土壤酸度,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劃上等號了。”白東林說。
總投資20億元的信發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研究院在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建成投用,山東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相繼入駐,聚焦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把試驗室里各類“冒著熱氣”的優秀成果“種”在魯西大地上。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