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胡欣
船槳悠悠,碧波蕩漾,賞兩岸古風建筑;非遺文創、美食市集,古樸時尚之韻并存,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近日,臨清東宛園景區的“追尋運河文化根脈,感受傳統與現代交匯之旅”成功入選第六屆“中國服務”精彩案例。
聊城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的有利時機,以沿黃河、沿大運河兩大文化體驗廊道為建設重點,突出資源稟賦,做好傳承保護,豐富文化體驗,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兩河交匯處地方特色的文化體驗廊道建設之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
項目支撐 豐富文化旅游新體驗
黃河奔騰,浩浩湯湯;運河流淌,惠風和暢。一橫一縱、一剛一柔,在聊城大地上交匯,這是自然與歷史賦予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
作為現今黃河與大運河唯一實質性交匯的城市,我市借力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和山東“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市縣一體推進機制,制定《聊城市關于建設文化體驗廊道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計劃(2023—2025年)》,明確重點任務,力爭“一年起步、三年夯基、五年成勢”,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
以陽谷縣、東阿縣為重點,突出民俗游、生態游,形成集民俗體驗、農耕研學、自然觀光等于一體的“沿著黃河遇見海”文旅休閑新場景。
以東昌府區、茌平區、臨清市、陽谷縣為重點,突出運河文化風情體驗,與沿大運河其他4市14縣(市、區)共同形成以“水上游、岸上行”為特色的“魯風運河”綜合性文化廊道。
入冬以來,東阿縣“百里畫卷”旅游風景道引人入勝。游森林公園,觀黃河八景,聽梵音裊裊,沿著黃河一路前行,黃與綠交相呼應的壯麗畫卷鋪展開來。聊城完善“快進慢游”交通網絡,5條高速同時推進,“乘著高鐵游聊城”成為熱門,2023年建設旅游公路66.7公里,今年計劃實施128.7公里。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東關片區、海源閣古籍文化中心、臨清東宛園、國棉1960·大運河文創產業園、中華葫蘆文化園等多個重點項目相繼完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清)、陽谷古城文化旅游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等59個實施類項目正在快速建設……
聊城加快實施一批沿黃、沿運重點項目,將歷史古跡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形成融觀光、旅游、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景觀,打造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聊城樣板,推進文旅行業提質升級。
以文塑魂 彰顯古今交融新活力
艾山卡口,黃河下游的河道在這里由寬變窄。艾山村以“黃河岸邊古村落”為依托,啟動“鄉村記憶工程”,原址建設艾山鄉村記憶館,原貌修復艾山南大街景觀,保留并設計富有年代感的大門、石墻、拴馬石等,同時用好村內老房屋,流轉改建閑置老宅基、老房屋10處,投資300余萬元新建民宿5處,建成精品房間50余間,打造黃河艾之戀旅游民宿集聚區。
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引發了蝴蝶效應,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10余家電商前來租房建設直播工作室。
我市圍繞“沿著黃河遇見海”“魯風運河”兩大主題,立足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將沿岸的特色民俗村落、文化集鎮串珠成線,策劃打造具有“江北水城·兩河明珠”強烈文化辨識度的標志性文旅融合精品項目。
增加文化體驗感,是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途徑。
古城聊城地委專署舊址里,非遺文創園區劃分成展銷區、體驗區等區域。在體驗區,市民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木版年畫、扎染、剪紙、東昌葫蘆雕刻、東昌葉雕等非遺作品的制作。目前,我市建設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5處,市級非遺傳習所27家、非遺工坊72個。
為豐富旅游體驗,我市開展景區煥新工程,包裝推出精品旅游線路26條,其中臨清“春運來臨 千年運河文化之旅”和東阿“賞國色天香 享最美春光”黃河踏青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品“聊城新三寶”,逛特色街區,煙火氣、夜經濟、國潮風等文旅新場景,驚艷四方游客。
連廊成片,打造平原特色“富春山居圖”
從射箭、投壺,到土陶制作、葉雕藝術,從色彩斑斕的扎染技法,到傳統的豆腐制作工藝,再到敲響鐵砧的鐵匠鋪,以及歷史悠久的造紙技術……這里可以體驗近30種不同的傳統技藝。
一個院子囊括了棋牌室、休閑區,設計上既保留了鄉村的田園氣息,又包含年輕人喜歡的元素……這里一改城市居民對鄉村的印象,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
近年來,茌平區杜郎口鎮佳鄉田園綜合體生態園融合旅游、農業、教育等多種資源,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如今已成為一家集農事體驗、休閑旅游、鄉村研學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現在,濟南、聊城的小學研學游都來咱這兒,像春季、寒暑假等研學高峰期,園區能接待6萬人次。”山東佳鄉田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秀麗說。
按照文化體驗廊道“快進慢游”要求,我市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內涵特質,全面提升鄉村產業、居住環境、鄉風文明水平,帶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以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打造平原特色“富春山居圖”,讓越來越多的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
黃河岸邊的陽谷縣壽張鎮沙河崖村,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館為依托,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體驗活動。該村重新編排了《黃河夯號》,推出的“黃河大集”冬春文化演出、非遺宣傳展演、陽谷“群眾性小戲小劇”等,群眾參與度高,現場反響強烈。原汁原味的黃河文化底蘊讓來此的游客流連忘返。
廊道為軸,串珠成鏈。我市結合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建設,加快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建設,培育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31處,整合推出東阿“沿黃九品·品品連鄉”、茌平“佳鄉田園”、高唐“古鎮林海·畫鄉鯉都”等鄉村旅游片區。詩意田園、和美鄉村,有效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途徑,為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賽道。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