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聊城日報》1版
金秋時節,天空高遠;三省交界,齊風魯韻;
兩河相約,文脈賡續;聊城大學,躍升蝶變。
從初建時期的篳路藍縷,到堅守魯西的弦歌不輟,盡顯剛毅艱卓;從一窮二白的艱難建設,到挺立潮頭的三次跨越,展現篤行求實;從改革開放新時期踐行“科教興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作育英才,彰顯思源報國……從深邃歲月中閃耀至今的高等教育之光熾然而盛,在魯西熠熠生輝。
回望半個世紀辦學路程,聊城大學肩負責任與使命,懷揣光榮與夢想,堅守魯西、實干篤行,在艱難中起步、曲折中前進、困境中崛起、發展中壯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蝶變。
這所為國家培育了20余萬名棟梁之材的著名學府,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守著熾熱的初心與夢想,始終在不懈探索中書寫輝煌,鑄就了歷經艱辛而弦歌不輟、躬耕一隅而胸懷家國的風骨,譜寫了堅守魯西大地創辦高水平大學的恢宏篇章。
扎根魯西砥礪行 春風化雨育英才
聊城,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留下了古老而燦爛的文化,曾有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的輝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聊城交通閉塞,一直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正是在這艱難時期,聊城大學開啟了與這方土地的不解之緣。
1974年,山東師范學院抽調三分之一的教職工,在聊城建立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一個舊院子、幾十間破房子,艱苦的條件沒有擋住學校第一批創業者的步伐,他們挖路基、運石子、化瀝青,親手修建了學校第一條柏油路,親手打出了第一眼42米深的機井……
師生修建的第一條柏油路
憑著對教育使命的擔當、對師范事業的忠誠,以及飽滿激情的奉獻精神,他們夯基架梁、晝夜奮戰,以可歌可泣的“教育西征”將優質的師范教育向西推進了100多公里,讓一片曠野變得桃李芬芳,把師范教育的“基因”永久地留在了魯西。
弦歌五秩,由此唱響;非凡之路,由此啟程。
1974年建校時,僅有6個系、6個專業,83名全日制在校生、64名進修生和98名教職工;
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的校門
1981年,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改建為聊城師范學院;
2002年,聊城師范學院更名為聊城大學,結束了魯西沒有綜合性大學的歷史……
歷史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從哪里產生。50年來,聊城大學扎根聊城,抱定服務山東特別是聊城基礎教育的初心,以信仰充實生命,以擔當淬火成鋼,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中,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不僅成就了偉大的事業,也培育了繁茂的精神之花,建起了一座文化地標。
這座大學,與聊城同脈。這里的師生,代代相承,建設著聊城。大批聊大畢業生扎根聊城各條戰線,成長為優秀骨干,展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奮進精神廣受社會贊譽。
點點滴滴,累積起了聊城大學的口碑;久久為功,成就了聊城大學的發展壯大,同時也成就了與聊城市的同呼吸、共命運,共生共長。
近年來,眾多大學為了尋求更具優勢的辦學資源、更便利的環境,擺脫困境、緩解壓力等因素,選擇從地級市搬遷到中心城市或省會城市、發達城市,而聊城大學則堅守于此。
“歷屆聊城市委、市政府都大力支持聊城大學發展,為聊城大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聊城大學抵御住高校東遷潮流的誘惑,始終堅持立足聊城、服務聊城、發展聊城,扎根聊城辦學不動搖,始終把服務地方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與科技支撐,形成了城校戰略攜手、融合發展、雙向賦能、同頻共振的良好態勢。”聊城大學黨委書記關延平說,聊城大學永遠與聊城人民同呼吸共發展。
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在其《聊城師范學院》的文章中,表示“要用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來贊美這所學院,歌頌這所學院。”
歷史是大寫的精神,精神是歷史的內化。一個地方,總有一些故事讓人動容;一座大學,總有一些力量讓人澎湃。大學是社會的,它承載著學校內外、社會各界的關切;大學是歷史的,其沉淀著豐厚的文化遺存和記憶情懷。在這個流動是常事、堅守是奇跡的時代,聊城大學堅守在聊城整整50年,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稀有的不浮躁、不忘初心、堅守本分的特質。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包含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胸懷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如今的聊城大學共有23個學院,9個研究院所,2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75個本科招生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4萬余人,專任教師2200余人,其中“泰山學者”特聘專家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8人,實現了具有博士學位和副高以上職稱教師的“雙千”突破。
日新不滯風帆勁 弦歌不輟奮楫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所大學要前進、想發展,必須學會從承平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改革創新,才能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聊城大學以卓越敏銳的目光、敢為人先的膽識、爭創一流的氣魄,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創新。創新也不斷推動聊城大學走向經濟社會大舞臺,在服務國家地方發展、推動先進文明、增進群眾福祉等方面承擔起重要使命。
2005年,針對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聊城大學及早提出了“全面推進內涵發展”的戰略轉變;2007年,聊城大學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評估;進入“十二五”以來,聊城大學提出了“轉型跨越、再次創業、邁向一流”的理念,再一次彰顯出聊大人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膽識和氣魄……
在鞏固教師教育、國防生等辦學特色的基礎上,立足聊城市區域歷史文化特色,成立了運河學研究院;適應國家海洋開發戰略,開展了太平洋島國研究;走協同創新之路,與中南大學合作成立了有色金屬研究院,與中通客車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積極聯合抗體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成立了山東省抗體制藥協同創新中心、聊城高新區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產學研合作機構,有望填補省內抗體生物制藥的空白……
在辦學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上,向應用型轉型,形成了以教師教育學科為主,基礎文理學科、教師教育學科、新興學科和應用學科相互協調發展,特色優勢明顯的學科專業布局;
積極探索“三二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雙學位教育,創辦了“創新學院”“季羨林學院”,“因材施教,分類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科研成果從1981年取得的29項,到1991年的479項,再到2001年的1168項,再到2023年的2217項……
2002年學校更名后,季老滿懷深情地贊美和憧憬道:“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余韻普及神州矣。”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解決前進中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重要手段。蘊含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推行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50年來,聊城大學秉承艱苦創業之精神,在以“敬業博學、求實創新”“崇教尚學、敦厚奮進”“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為核心理念的聊大文化熏陶下,肩負責任與使命,懷揣光榮與夢想,把推動學校的發展與改革創新緊緊連在一起,發揚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和光榮傳統,用新觀念認識新情況,用新視角探索新途徑,用新方法破解新難題,突破了學校在各領域、各階段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羈絆,推動一流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如今,24萬高素質的應用人才走出聊城大學,他們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以卓越的成績、優良的素質、踏實的作風,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書寫著自己人生的輝煌,讓聊城大學聲名遠播,譽滿華夏。
矢志報國步步蓮 木鐸金聲譜新篇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思想深邃,字里行間是政治厚望與使命要求,是對教育事業的念茲在茲。
打造校企協同創新聯合體,與知名企業共建6個現代產業學院、50余家合作平臺與高端智庫;打造產科教融合賦能新范式,醫藥產教融合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獲批“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9個學科進入2023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建有國家級平臺3個;2032人入選西部計劃,居全國高校之首,被團中央稱為“聊大現象”;聊大龍舟隊走向世界、為國爭光,在各類賽場上共斬獲金牌300多枚,居全國高校首位,獲評“山東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校是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交匯點,必須擔當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時代責任。”關延平說,立足新發展格局,聊城大學全面開啟了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新征程,以系統性思維構建多元多維、融會貫通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學校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聚焦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所需,聚焦培養強國建設所需要的可堪大任之才,強化立德樹人“一個根本”,聚力人才和學科“兩大突破”,深化校內融合、校地融合和校企融合“三大融合”,夯實黨建引領、政策支撐、條件改善和作風建設“四大保障”,鉚足“立竿見影”的拼勁和“靜待花開”的韌勁,蹚出了一條在“頂天立地”中鍛造地方高校風骨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深深打上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地偏從不肯自閉”的精神烙印,一系列核心指標的新突破引領推動學校高質量內涵發展邁上新臺階,彰顯出一所地方高校的責任擔當。
歷史的足跡因砥礪奮進而更加堅實,發展的豐碑因團結奮斗而愈加巍峨。
如今,聊城大學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辦學格局進一步拓展,辦學條件持續優化,強化有組織科研創新,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快聚集,打造創新育人特色品牌,弘揚文化促交流,黨建業務深度融合領航高質量發展,在聚勢賦能中突破攻堅,學校競爭力、支撐力、服務力、源動力、貢獻力、影響力、引領力顯著增強。
雄關漫道,只爭朝夕。逐夢之路,不休不止。
50年披荊斬棘,50年踔厲奮發;50年傾力奉獻,50年弦歌萬里。
這是一部悉心演繹的“創業史”,這是一首追求卓越的“教育詩”,這是一張璀璨奪目的“時代卷”。
50年,是回望歷史的節點;
50年,是面向未來的宣言。
知之行之。未來,即從今日起步。
面向未來奮進新征程,聊城大學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做好“四個服務”,聚焦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23余萬名校友攜手同心,賡續聊大精神譜系,乘風破浪,繼往開來,為早日建成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一流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踔厲奮發,篤行不殆,再譜華章!
文/記者 夏旭光 通訊員 齊如林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