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王培源 趙宗鋒 李政哲
向上而生,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質而為。
不朽的時光,記錄一座城市發展的足跡。無悔的歲月,鐫刻追夢者奮斗的年輪。
近年來,聊城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堅持和深化“6293”工作思路,認真落實市委“三提三敢”要求,深入實施“十二項提升行動”,加快打造山東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西部“戰略支點”、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兩河明珠”城市,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聊城實踐。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
9月19日,在東昌府區堂邑鎮,4000余畝水庫水面上,37萬余塊湛藍色光伏板整齊鋪設,蔚為壯觀。作為國內第二大單體水上漂浮式光伏電站,國家能源聊城發電有限公司水庫光伏發電站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可提供2.2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能源,節約標煤約6.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18.9萬噸。
在位于高新區的邦爾泰生物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研究院,科研人員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種植,利用植物寡肽等新型生長促進劑強化植物營養吸收,實現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和質量提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綠色技術支撐。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今年以來,聊城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取得新突破,切實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向“新”而行、向“綠”轉變。如今的聊城,正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綠色環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努力為全省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貢獻更多聊城力量。
扛牢農業大市責任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盛。
90%以上的土地面積是農村,60%以上的戶籍人口是農民,14%以上的生產總值來自農業,農業農村也因此成為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潛力和希望。
近年來,聊城市堅決扛牢農業大市責任,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原糧倉”。以生產宜業、生活宜居、生態宜游宜學“三生共融、四宜共美”為目標,久久為功打造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聊城路徑。“噸半糧”示范創建首戰告捷,糧食生產供給邁上新臺階;建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十億元鎮5個、超億元村1個,鄉村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雙百工程”暨村莊清潔行動,農村人居環境展現新風貌;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軟硬件建設提檔升級,鄉村發展基礎得到新提升;重點謀劃32個省市縣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示范片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鄉村人才、農業執法、社會化服務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予以推廣,綜合改革創新開創新局面。
全力抓好經濟運行 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8月31日舉行的2024年秋季山東省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傳出消息:今年以來,聊城市通過實施重點項目全周期協同管理集成改革,構建了從項目謀劃到要素保障、到手續辦理、到竣工投產的閉環式、可視化服務保障機制,促進了重點項目建設提速提質提效。該市全年共實施省市級重點項目400個,總投資3000億元。本次集中開工項目194個,總投資達到1043億元。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聚焦12條重點產業鏈,集中資源要素加快推進,著力培植以有色金屬、綠色化工、新能源等為支柱的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軸承等新產業,培育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新興支柱產業;瞄準與優勢產業緊密相關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氫能等未來產業方向,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示范性企業……近年來,聊城市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努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縱深推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現代服務業配套完善,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深入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聊城。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凝聚發展內生動力
8月21日上午,2024山東(聊城)國際經貿合作發展大會暨山東省國際貿易和投資顧問齊魯行聊城活動舉辦。來自基里巴斯共和國、泰國、日本、墨西哥、亞美尼亞、波蘭、韓國、卡塔爾等國家和地區的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近年來,聊城市充分把握改革的系統性、精準性、人民性,統籌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等重大關系,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將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作為改革突破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提升位勢能級,縱深推進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要素市場化配置、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一批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加快打造,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建設成為中國—太平洋島國3個合作中心之一,也是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首個多邊合作平臺;臨清魯西國際陸港不斷擴能升級,出口貨運量、貨值均居全省33個內陸港首位。同時,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僅2023年一年就新簽約國際友城8個,對外開放能級進一步提升。
建設區域文化高地 賦能群眾美好生活
全國半程馬拉松精英賽、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等重大體育賽事陸續舉辦,“兩河之約”文旅推廣季、全國首屆黃河流域美食文化節、新青年音樂節等重大活動精彩紛呈……近年來,聊城堅定文化自信,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堅持將黃河、大運河文化融合貫通起來,統籌抓好“兩公園一廊道”建設,策劃落地一批重大項目,打造“兩河文化”地域品牌。將文化傳承弘揚展示與教育貫通起來,發揮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開展好紀念孔繁森同志殉職30周年系列活動,深入實施海源閣古籍“歸閣工程”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打造文化“兩創”新高地。將文化和產業發展貫通起來,支持東阿縣爭創全國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先行區,促進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文旅+”“+文旅”,做強“我家門前有條河”等文旅品牌,加快建設文旅強市。通過一系列“組合拳”,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游休閑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
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書寫溫暖民生答卷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9月14日,聊城市創業孵化基地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職引未來——聊城市2024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秋季專場活動”在這里舉行。46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589個豐富多樣的就業崗位,充分滿足不同專業背景的求職者需求。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來,聊城充分釋放政策促就業紅利,精準落實擔保貸款、社保補貼、穩崗擴崗等政策“服務包”,推動政策應享盡享。加強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支持,積極拓展政策性崗位資源。實施公益性崗位“質效提升年”行動,強化就業援助精準服務。持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補貼性培訓,大力舉辦春風行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聊城也因此被評為全省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地區。
投入力度,彰顯民生溫度。今年,聊城拿出“真金白銀”穩就業: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38萬人;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3.41億元,惠及企業90家、2870人;為5106名參保職工發放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942.45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32億元,惠及創業主體2752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聊城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持續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匯聚合力闊步向前
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龍頭。
9月20日,茌平區振興街道五里村的“義和食品”饅頭房里蒸汽升騰、面香四溢,村民們身穿潔白的工作服,手法熟練地加工著竹簽饅頭,個個喜上眉梢。
五里村曾經是一個軟弱渙散、經濟薄弱村,短短一年,就實現了由內而外的美麗蛻變,其秘訣何在?
以黨建為引領,凝聚村民共識,這是他們給出的答案。去年以來,五里村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黨支部牽頭+村民入股+合作社銷售”的特色產業模式,創辦了“茌平區大鸞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義和食品”饅頭房,為村集體帶來了每年超過30萬元的收入,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就要在辦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煩心事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變成“最暢一公里”,聊城走出了自己的節奏;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把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作為頭等重要大事做好做深做實,深化黨紀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馳而不息正風肅紀反腐,聊城取得了可喜成果。
征程萬里風正勁,會當中流擊水時。如今的聊城,正澎湃著闊步向前的磅礴力量,激蕩著鼓舞人心的奮進樂章。他們穩扎穩打、善作善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努力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作出聊城貢獻。
《大眾日報》(2024年9月23日5版)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