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兆憲
“紅色和藍色按鈕的順序不能錯,軸承內徑、外徑的尺寸精度關系到軸承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9月10日,位于臨清市的山東福馬軸承有限公司內,高級技術人才李其雙正在指導自己幫帶的徒弟操作軸承精度測量儀器。
為深化公司數字化、智能化改革,推動人才“引育留用”,該公司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開展以老帶新,并與知名研究機構、高校保持長期技術合作關系,公司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自潤滑轉移膜技術應用方面,已經擁有41項自主知識產權。
軸承產業是臨清市的優勢和特色產業。從1958年第一家軸承廠成立開始,經過60余年的發展,該市軸承產業已從曾經的作坊式加工成長為擁有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7家高新技術企業、8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軸承產業的華麗蝶變,得益于臨清立足縣域實際,積極構建“產業+平臺+人才”模式,推動人才“引育留用”與軸承產業提質增效深度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產才融合發展示范效應。近年來,該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做好人才工作為牽引,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建設山東省軸承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山東軸承賦能中心,建立“揭榜掛帥”機制與“產學研”合作單元,大力推進軸承產業科技創新、數字賦能和產教互融,以產業需求帶動人才技術攻關、智轉數改、技能培育,探索出一條以人才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截至目前,該市軸承產業已發展成為擁有5100余家生產制造企業、1萬余家個體工商戶,吸納20余萬人才創業就業,年營收500余億元的縣域主導產業,先后被認定為“2022年度工信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等。
臨清地處魯西,原本“地下無礦產、地上無資源、工業無基礎”,為何后來能夠無中生有,成為全國五大軸承產業集聚地之一?這既離不開黨委政府對于產業技術人才的關懷與延攬,又離不開一代代軸承人對事業的接續探索與追求。
9月15日,在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的精細軸承全自動生產線上,一個個薄壁軸承歷經熱處理、磨加工、組裝等工序后順利下線。他們將被安裝在工業機器人、醫療機械手臂等設備的關鍵部位。
相較于父輩,新時代軸承人有著更加寬闊的發展視野、更加多元的認知結構,他們會主動尋求技術支持,尋找人才合作,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從自主研發,到智能制造,再到在國內外業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拼的是創新、研發、人才。”作為一名“軸二代”,楊海濤認為,軸承產業的轉型,需要以高素質的人才為引領,盡快向“新”向“綠”發展。
在楊海濤“接班”管理企業初期,內地超薄壁型軸承市場主要被美、日等國家企業占有。為有效破解人才、技術瓶頸,研發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超薄壁型軸承,楊海濤在有關部門、高校的幫助下,多次拜訪領域內專家學者和高端人才,終于組建起一支創新型研發團隊,并通過“校企聯合”,成功研制出高精密、可替換型薄壁軸承,實現了國產替代進口。
產業聚人才,人才興產業。越來越多像楊海濤一樣的“軸二代”“軸三代”開始抱團式互助發展。他們發起成立臨清軸承商會,在法律、安全生產、政策咨詢等方面共享人才,依托商會常態化開展聯合采購、參會參展、管理培訓、對標學習等活動,節約了成本,培育了人才,帶動了發展,真正讓軸承這株傳統產業“大樹”在人才“金鳳凰”的幫助下重煥生機。臨清市成功入選全省人才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試點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23年度山東省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
做好產才融合文章,形成“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生動局面,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臨清市軸承產業與優秀人才的“雙向奔赴”,是我市堅持以人才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探索“產才融合”新路徑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把人才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以縣域特色產業、優勢產業需求為導向,靶向引才,引導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構建具有聊城特色的人才集聚雁陣格局,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全力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實現產業與人才同頻共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