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聊城日報》2版
“科技范”映照“豐收景”
——陽谷縣探路智慧農業走筆
打開手機,點開相關App,農田氣溫、濕度、蟲情、土壤墑情等數據便可實時呈現。農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掌握莊稼生長情況。如今,在農業大縣陽谷,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常見。
近年來,陽谷縣持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打造智慧農業應用,改變了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種地模式,有效提升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在廣袤田野徐徐展開。
辣椒王算出“智慧賬”
初秋時節,陽光依然火辣,陽谷縣高廟王鎮柴莊村的空氣里都泛著辣味。辣椒種植大戶方先運彎下腰去,捧著一把通紅的朝天椒,樂得合不攏嘴:“再過十幾天,辣椒就能賣錢了,今年長勢特別好,聞著辣味心里就踏實。”
從種到收,方先運覺得今年特別省心。就拿收辣椒來說,智能化生產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先運合作社的加工車間內,1臺辣椒專用色選機分外醒目。“別看它個頭不大,本事可不小。色選機能實現智能化深度學習,利用高清攝像機,根據顏色差異,區分辣椒好壞,利用瞬間強氣流,全面提升形選、色選和分選能力。”方先運介紹,通過“云計算”,這臺機器每小時可以處理2噸左右的干辣椒。
掰著手指頭,方先運算了一筆經濟賬。“通過統一發放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摘加工、統一包裝銷售、統一保護價回收的‘五統一’模式,合作社帶動周邊7000多戶椒農抱團式發展,種植辣椒1.5萬畝,年產朝天椒4100噸,銷售收入4200余萬元。”方先運說,“現在實現了從基地建設、辣椒種植、田間管理、辣椒收獲等環節的全程數字化,通過高效率的‘建種管收’,讓辣椒生產邁進智慧時代。”
“黑科技”進駐農田里
漫步初秋的田野,長勢良好的玉米、大豆即將迎來豐收。陽谷縣石佛鎮廉莊村黨支部書記廉慶旺站在田埂邊,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村今年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到400畝,距離收獲還有30余天的時間,現在打開手機,就能看苗情、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不用下地就知道地里的情況,方便得很。”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對于廉慶旺來說,變化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收成上。“預計復合種植玉米平均畝產658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36公斤。為啥能實現雙豐收?還是科技帶來的變化大。”廉慶旺說,“就拿澆地來說,現在不用人下地澆水了,用手機App就能查看澆灌進程、調整出水量,機器20分鐘就能澆完一畝地,澆得均勻,還比人工澆省一半的水。”據介紹,廉莊村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均選用高效、低毒的殺蟲殺菌藥劑進行拌種或包衣,實施種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目前總體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科技包”助力大豐收
在陽谷縣壽張鎮的一處玉米田里,十余架植保無人機同時起飛,進行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為減少玉米中后期病蟲基數,我們組織42架無人機,對全縣4個鄉鎮11余萬畝農田開展無人機飛防作業。每架飛機每天作業1000畝左右,三到四天能全部完成。”陽谷縣農業農村局研究員劉永高說。
為保障玉米生產安全,有效防控玉米中后期重大病蟲害的發生,陽谷縣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突出重大病蟲、重點區域、關鍵環節,全力推廣植保新技術,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并建立“紅色田保姆”機制,從農業農村局、鄉鎮農技站等選派農業專家成立技術小組,深入一線指導農戶開展田間管理。
“我們將以‘噸半糧’產能提升為引領,持續在穩面積、提單產、強技術上下功夫,深入開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行動,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綠色增產模式,為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堅實保障。”陽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貴民說。
文/記者 鐘偉 通訊員 商賀 劉守廣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