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禮相伴以傳愛,由手造物以寄情。8月2日,聊城市第一屆文創產品暨城市伴手禮大賽獲獎作品展演舉辦。本次大賽共計收到各類別參賽作品206件,最終48件文創產品獲獎。頒獎典禮分為“兩河之約·聊城有禮”“兩河明珠·手造快樂”“兩河芳華·青春力量”等五個篇章,每件獲獎作品無不匯聚創意、蘊藏匠心,成為展現聊城文化的一扇窗,也成為催生產業新動能的有力抓手。
兩河之約·聊城有禮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璀璨的燈光下,主持人身穿的新中式服裝款式獨特時尚,讓人眼前一亮。新中式云肩和馬面裙,上面手繡的是山陜會館和光岳樓,這便是獲得本次大賽特別獎的“儷波”馬面裙。
“馬面裙采用祥云手繡的形式,兩個袖口是水波紋,蘊含兩河的含義。”獲獎選手杜妍表示,“作為新中式服裝設計師,看到很多人喜歡新中式服裝,感到很自豪,這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代表著民族文化自信。我們也會將更多聊城元素融于服裝之上,讓更多人了解兩河文化。”
此外,“龍鳳呈祥”靈芝觀賞盆景、編織作品光岳樓、澄漿玉泥澄泥硯、鑲銀酒葫蘆、文創版“賴茆1986—寒露”、“膠杯酒”禮盒、“聊城新三寶”禮盒等獲得特別獎。百聞不如一見,正如頒獎詞中所寫,兩河之約,手造之美,是承載內涵的文化美學,是匠心獨運的巧奪天工。
兩河明珠·手造快樂
器以載道,物以傳情。本次大賽中,泥塑仕女系列海棠仙子、東阿阿膠宮廷茶具、第五代頸椎枕、中原椿茶等20件作品獲得優秀獎,文創人用手藝詮釋智慧創造,用思緒承載人間煙火。
以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宮廷茶具為例,其整體風格散發著“宮廷味兒”,與阿膠作為皇家貢品的身份地位相得益彰。茶具的杯體、茶巾、杯墊、整體外包裝的設計元素均出自東阿阿膠煉膠圖長卷,體現了阿膠的文化特色。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雙眸微閉,花香縈繞,海棠仙子一襲長裙拖地,眉目流轉之間不禁讓人細想,這樣的泥塑作品是怎樣做成的?臨清市面塑協會曲藝雙介紹,首先把挖來的純凈膠泥篩選出雜質,然后堆泥、定五官,精細刻畫、磨平,最后用水粉顏料上色,這樣一個人物泥塑就做出來了。
活動現場,來自聊城英特小學的孩子們表演了舞蹈《手造的快樂》,觀眾也上臺親身體驗面塑、剪紙、葫蘆雕刻的魅力。
兩河芳華·青春力量
是青春,是夢想,是兩河之畔的手造激情。是不負韶華,是不甘平庸,是青春芳華的獨具匠心。
來自開發區蔣官屯街道的青年基層工作者李明政講述雞毛撣子的故事:“扎制一把雞毛撣子,需要經過選毛、排把等十幾道工序,目前雞毛制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隋莊制撣人平均年齡68歲。”李明政帶領團隊通過自媒體直播帶貨的方式,幫助隋莊村老藝人銷售雞毛撣子,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青年擔當。
當傳統手藝遇上現代工藝,當非遺文化遇上青春力量,國潮興起并成為消費時尚。流光拾憶紙雕燈、“山東手造 聊城有禮”泥活字、“子輝陶藝”辦公杯套裝、雕刻作品“文治武功”、“水城印記”盲盒等獲得銅獎的10件作品,讓文創之火點燃無限可能。
“作為一名青年新聞工作者,多次在文博會觸碰青春手造。手藝人對歷史的理解,對手造的執著,對藝術的追求,一直讓我們震驚與尊重。”活動現場,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主持人何偉這樣說道。
兩河融匯·傳承創新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聊城文創產品的每一次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奮袂前進、堅持突破的同行者。
活動現場,聊城剪紙藝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梁穎講述了自己傳承剪紙文化的心路歷程。她說,為了整理發掘民間剪紙文化,在700多天里走遍了魯西地區的村村落落,搶救性地拜訪204位剪紙手藝人,同時將不同的剪紙手法進行整理,使剪紙文化得到更好傳承。
五千年時空更迭,天地間萬象紛呈。陽谷木雕就是鐫刻時光、獨顯風情的藝術作品。本次大賽中,陽谷縣狀元紅文化家具有限公司推出的“光岳樓”音樂香薰臺燈,將古典的木雕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打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裝飾品,彰顯出一種閑適淡雅的生活意境。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創升級。麥稈畫“光岳樓”、土陶福袋……在傳承人的守正創新中,在更多人的熱切回應中,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代代不息,正把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播進千家萬戶。
兩河如磐·匠心守藝
7月16日,“大匠之手澤 年代之磋磨——官式建筑營造技藝(恭王府)瓦作專題·臨清貢磚燒制技藝精品展”在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開幕。展覽以恭王府館藏臨清貢磚為展示對象,巧妙通過大運河與北京中軸線之間的“對話”,串聯起臨清貢磚與恭王府建筑用磚之間的歷史淵源。
北京的城,臨清的磚,紫禁城上有臨清。活動現場,臨清貢磚燒制技藝傳承人趙文連揭秘紫禁城上為何有臨清。臨清磚之所以能成為朝廷貢磚,和當地的“蓮花土”有重要關系。“蓮花土”是指黃河沖積而形成的淤積土,土壤切面由一層紅土、一層白土、一層黃色膠質土構成,土質黏沙適宜,細膩無雜質,其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
為所愛之事盡心,為技法之妙守藝。作品獲得本次大賽金獎的東昌府銅鑄雕刻制作技藝傳承人馬先明、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傳承人王樹峰先后講述了自己的傳承之路,他們以“十年”為一個刻度,將對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鐫刻在來路,并堅定地走向未來。
大賽落幕,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聊城非遺人、文創人將在砥礪傳承中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聊城將持續培育推進“山東手造·聊城有禮”工程,進一步擦亮“江北水城·兩河明珠”城市品牌。我們期待更多元的文創產品脫穎而出,用創意賦能聊城文旅發展,讓文創扮靚人民美好生活。
文/記者 趙琦 圖/記者 洪祥 閆振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