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作者在阿里地區檔案局查閱檔案期間,到獅泉河烈士陵園祭奠孔繁森同志
本報記者 張穎 張英東
《雪域之上—孔繁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紀事》一書,由聊城市孔繁森精神教學基地教授朱茂明撰寫,近日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據千萬字計的新聞報道、專輯、日記、檔案、口述訪談等資料,梳理并全新解讀孔繁森進藏十年,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光輝事跡,以文獻對比分析和訪問當事人等方式,豐富、補充、考辨了部分史實,力求事跡準確、細節翔實,盡力塑造孔繁森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卓越踐行者的真實生動形象。
7月19日,記者有幸采訪到朱茂明教授,聽他講述自己和孔繁森“結緣”的故事。
在茫茫人海中,有時不經意間的一瞥,或是一次擦肩而過的邂逅,就讓我們與某個特定的靈魂產生了交會。“我和孔繁森就有過這么一次幸運的相遇。”朱茂明告訴記者,在接到研究發掘孔繁森精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價值內涵的“三個一”任務后,他就時常想起自己年輕時的一次“擦肩而過”——那是一個夏天,在山東省人大機關門口,他與一個身材魁梧、面容方正的中年人擦肩而過,后來得知那是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阿里這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當時印象就比較深。”
“距離孔繁森因公殉職30年了。30年來,孔繁森的故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不斷被提起,每一次提起總能帶來新的啟示。”朱茂明表示,孔繁森精神就是形成于齊魯大地、綻放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認同的中華文化符號,孔繁森就是體現中華民族“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形象代表。
一
孔繁森是從聊城大地上成長起來、走出來的黨員領導干部的楷模、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在聊城,孔繁森的事跡感染了幾代人,并一直被傳頌。
“在聊城,研究孔繁森有先天優勢,這里很多人都和孔繁森有過交集。”朱茂明告訴記者,為獲取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他盡最大可能走訪了孔繁森生前部分親友和當事人,從中挖掘到了很多細節。有一次,他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偶遇了一位農村老人。老人告訴他,孔繁森在茌平包隊時曾借住在他家,此后多年間一直保持聯系。有一次他來聊城辦事,偶然遇到了孔繁森,孔繁森十分關切地問他“吃飯了沒有”,并塞給他兩元錢,讓他好好吃飯。
“不僅在聊城,在拉薩、阿里查閱檔案資料的過程中,也時常有人主動和我談起孔繁森。”讓朱茂明印象深刻的是,在西藏,特別是在阿里,查閱孔繁森檔案都是“一路綠燈”。在拉薩市檔案館,藏族工作人員尼瑪(尼瑪在藏語里譯為光明的、神圣的,同時也有太陽的意思)告訴朱茂明,他是陜西西安華清中學西藏班第一批學生,剛到西安時,很多同學因為水土不服生了病,時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到學校調研時,了解到這一情況,第二天就找學校方面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學習條件,為西藏班學子撐起了一片藍天。尼瑪深情地說:“這么多年了,我一直記著他,我會永遠記著他。”
“我去過兩次阿里,90年代的阿里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副館長仁青丹增告訴朱茂明,研究孔繁森,很多問題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看。因為在當時,阿里地區交通、通信、電力保障都跟不上,很多時候與自治區黨委政府“失聯”,正是在以孔繁森為代表的一代代地方黨政領導、援藏干部的接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局面。
二
“非虛構寫作一定要占有大量材料,真實才有力量。”朱茂明表示,長篇作品的寫作是艱辛而又樂在其中的“攀爬”,每天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爬梳、尋覓,對著電腦苦思冥想,工作過程是枯燥的。但隨著新材料的挖掘,發現孔繁森事跡中那些溫暖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細節時,往往讓他興奮不已。
“孔繁森因公殉職后,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規模的宣傳報道高潮,但限于當時的采訪條件,加上大部分資料當時還沒有公開披露,在一些事件的細節上存在一些出入,需要認真梳理,一一比對,細心考證。”為確保作品中所涉事跡準確、細節翔實,朱茂明從文獻資料入手,搜集查閱了能夠找到的所有關于孔繁森的報道、日記、專輯、傳記、口述訪談及檔案資料等,并進行了大量的考辨、比對、分析和求證,“因為資料的豐富和來源的多樣性,使這項工作成為可能。”
占有材料是寫作的前提。為了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資料,朱茂明查看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錄制的360余個口述訪談視頻,走訪了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拉薩市檔案館以及孔繁森工作過的地方,查閱相關檔案資料和新聞報道,從中真切地還原出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孔繁森形象,也對孔繁森越過千山萬水、走遍千家萬戶、吃盡千辛萬苦、攻克千難萬險,帶領各族群眾謀劃現代化發展藍圖,推進開發性扶貧、推動共同富裕的經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
一部優秀的紀實類作品,其影響力和感染力來自哪里?
是細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快節奏世界里,人們往往容易忽視生活的細節,然而這些細節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意義,觸動我們的心靈,引發我們的思考。
“事隔30年,我們重述孔繁森的故事,感人的細節就是核心要素,是打開孔繁森絢麗豐富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朱茂明認為,細節最能打動人。在挖掘孔繁森事跡的過程中,在對數以千萬字計的孔繁森的日記、口述、檔案、報道、專輯等資料的梳理中,他發現了很多這樣的細節,也常常被這些細節感動。“隨著研讀資料的深入和對孔繁森細致入微的了解,孔繁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越來越光彩照人,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就是因為總感覺自己的筆力描摹不好心中的孔繁森,表達不盡他那種信仰的堅定、人格的完美、人性的崇高、為人處世的溫潤。”
采訪最后,朱茂明表示,孔繁森是我們黨在不同時期涌現出的英雄群體中的突出代表,孔繁森的故事就是聊城乃至山東最有影響力、最震撼心靈的中華民族故事之一。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孔繁森精神就是一個內涵豐富、取之不竭的思想寶庫。“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只是在這方面做的一個粗淺的嘗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