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軍豪
本報通訊員 馬紅坤
7月22日,在泰豐鴻基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工廠化養殖車間里,一條條加州鱸魚暢快游弋。這家公司成立8年,已經成長為年養殖能力300萬斤的現代化漁業公司。
近年來,茌平區在頂層設計、產業根基、科技創新和治理效能上下真功夫,立足地處平原地區的資源稟賦、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的工業優勢,通過突破傳統養殖方式、延長漁業產業鏈條、打造現代漁業高地,樹起了獨具平原特色的漁業發展新標桿,厚植平原漁業新質生產力。
突破傳統養殖方式
目前,茌平區水產養殖總面積10000畝,工廠化養殖車間面積60000平方米,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處、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2處、省級水產種業領軍企業1處。2023年,全區養殖水產品年產量9420噸,同比增長4.52%,其中設施漁業產量2300噸,同比增長11.47%,漁業綜合效益達到2.79億元。
茌平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先后實施了優質魚產業提升、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水產種業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進一步助推全區漁業養殖戶增產增收。
茌平區深入開展農村閑散坑塘治理,深挖漁業潛力,加大對現有魚塘的標準化改造,實行標準化生產,預計全年可增加養殖水面400畝,增加漁業效益500萬元。此外,該區積極建設工廠化養殖車間,設施漁業全面升級。幾年來,以泰豐農業公司、信發農業集團為龍頭,示范帶動發展陸基圓筒標準化、集約化循環水養殖50000平方米,打造了節水節能、尾水治理循環利用的高效漁業發展模式。
推動產業價值鏈躍升
種業強則漁業興。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目前,泰豐鴻基正在爭創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為聊城市乃至整個江北市場提供高質量鱸魚苗種,進一步擴大產業優勢,壯大本地漁業品牌。
茌平區著力突破傳統養殖品種,發展高效漁業,通過探索引進先進育種技術,徹底突破以青、草、鰱、鳙、鯉為主品種的常規性產品,著力發展以加州鱸魚為主的高附加值魚類,以育種培育為主要生產方向,有效提高了漁業生產效益。以泰豐鴻基為例,2023年漁業生產產值1.5億元,效益是普通養殖模式的3倍以上。
在此基礎上,茌平區著力做好水產品加工和銷售大文章,引導企業在水產品初深加工上求突破,千方百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下大力氣拓展市場銷售渠道。除了與北京物美、永輝、盒馬鮮生等農超對接,茌平區還積極拓展網絡銷售渠道,積極發展電商平臺,解決養殖后顧之憂。
茌平區還積極發展休閑漁業,推進農文旅融合,加大魚塘標準化改造力度,引導漁業養殖企業建設休閑垂釣園、觀賞魚養殖基地,打造集休閑、餐飲、觀光于一體的文旅融合新場景。
加快漁業數字賦能
晟泉農業有限公司的循環水養殖樣本車間讓人大開眼界:自動控溫、自動清洗……全面實現人為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能同時開展漁光互補、水處理。泰豐鴻基的智能循環水車間,水體經微濾機、生物包、臭氧發生器、紫外線等設備自動殺菌消毒后,實現了循環利用,并利用大數據對水產養殖有關水質參數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此為基礎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和遠程監督診斷模式。
生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茌平區著力推進漁業生產數字化,建設數字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構建農作物生長數字模型,結合農業物聯網自動化感知系統,實現氣溫、濕度、養分值等13項指標智能化控制,顯著提高產量和品質。重點引進美國、以色列、荷蘭等國家的10余項新技術,打造技術“聯合國”,大力推廣大數據分析、智能控制、高精度傳感器等信息技術應用和示范,先后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果科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優良品種選育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漁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此外,茌平區還積極引導漁業養殖企業配置水質監控、氣象站、視頻監控等監測設備,建設養殖現場無線傳輸自主網絡,實現數據實時采集和自動監控。
編后
突破環境限制 實現從弱到強
我市這樣的平原缺水地區如何發展漁業?泰豐鴻基等茌平漁業企業給出的答案是科技。
平原缺水地區的漁業養殖,首先需要突破水資源的限制,通過采用智能養殖系統達到節水的目標,實現對水質、溫度、養殖密度等關鍵參數的實時監測和自動調控,從而優化養殖環境,提高養殖效率。在泰豐鴻基的實踐中,可以看到,科技手段可幫助漁業企業實現對養殖過程的精準管理,在盡可能節省水資源的情況下,保障養殖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企業還積極探索新品種的養殖,在相同資源負載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漁業企業的利潤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茌平區現代漁業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引入和利用新科技、新技術,讓產業成功突破了環境限制,實現了從弱到強,這對全市其他產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