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軍豪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
對于聊城來講,地處平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更是鼓起農民“錢袋子”難得的資源稟賦。堅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聊城路徑,讓農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寬,離不開集體經濟帶動,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養,更離不開以新質生產力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壯大集體經濟
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臨清市搶抓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時機,持續開展鄉村坑塘聯合整治工作,讓廢棄坑塘變致富魚塘,推動人居環境和集體經濟“雙提升”。戴灣鎮晁寨村坑塘眾多,村民一直有種植蓮藕的習慣。該村對近90畝坑塘進行改造,采用漁藕種養模式,在藕池中投入小龍蝦500公斤,錦鯉1000尾,草魚、鯉魚、鰱魚等1000公斤,通過“路基圓筒”循環水養殖投放鱸魚苗1萬尾,每年村集體增收11.4萬元。
而在開發區,北城街道三官廟新村探索“黨建+土地流轉”模式——除土地流轉費、管理成本外,收益全部納入集體收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村民手中流轉來的100畝土地,用于種植小麥和玉米,每年為村集體增收七八萬元。村民的水費由村里承擔,村民的小麥倒伏險、家庭財產保險村里給買……村集體腰包鼓了,直接受益的是流轉土地的村民,間接受益的則是全體村民。
集體經濟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源和投資,促進農村經濟繁榮,還可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條件發展如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帶動農村就業,另一方面也能增加農民收入。此外,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加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通過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和利益共享,增強農民對村級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農民之間的團結互助。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厚植農民增收堅實底氣
農業提質增效,才能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而農業的提質增效關鍵在人,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
高唐縣以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杜立芝為首席專家,從農業系統、鄉鎮農技人員中選出70多人組建“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時,為群眾免費提供農林牧漁方面的農技服務。“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通過四處“問診”、開設農民夜校等形式,培養出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逐步構建起縣鄉村三級上千人的農技人才服務網絡,并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用良種良法促增產增收。目前,已累計推廣各類新品種20多個,引進先進管理技術70 多項,每年為農民增加收益2000多萬元。
在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棚二代”曹有忠的經歷被傳為佳話。大學畢業8年的曹有忠辭掉工作回到家鄉,通過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了100畝土地建設種植基地,每年收入幾十萬元。茌平區出臺優秀人才支持政策,鼓勵“棚二代”帶頭創業,優先發展致富能手為黨員,列為后備干部;建設人才公寓,就地解決外來人才子女上學問題……實現了土地、產業、人才、資金匯聚的良性循環。
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他們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是農業建設工作的主力軍,是鄉村振興之本。培育特色產業,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農業,都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支撐。新型職業農民能夠通過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培育農村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就“三農”工作來看,以新質生產力帶動農業產業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目前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茌平區按照以工補農、先富帶后富、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思路,建成工業化、低碳化、智慧化、產業融合化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創新技術引領,實現農業轉型再升級。以高標準日光溫室為例,園區建設長度150米、寬度17米的新型多功能日光溫室126個。溫室墻體用“綠色粉煤灰砌塊”建設,厚度僅90cm,土地利用率達93%,較傳統日光溫室節省土地47%,而保溫效能則提升60%、抗災強度提升10倍,使用年限長達50年。
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具等手段,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要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效率;要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化轉型,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要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農業全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與應用,特別是要加快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品種。
老鄉富不富,關鍵看收入。農民增收是做好“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促進農民增收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向全面建設農業強市進軍”打牢堅實基礎。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