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晨
近年來,我市各地各部門立足平原特點、深挖平原優勢,堅持全域統籌、以城帶鄉、內外兼修,鄉村面貌顯著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俯瞰東昌府區“魯西第一村”劉莊村,賞花大道花團錦簇、綠樹成蔭,幢幢紅頂樓房承載村民幸福;走進茌平區耿店村,樓房林立,道路寬闊,村容整潔,衛生院、敬老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穿梭在度假區太平新村,沉沙池內滿眼綠意盎然,村史館記載時代變遷,農文旅產業融合寄托鄉村未來……一幅生態美、鄉風淳的和美幸福鄉村新畫卷正在聊城大地徐徐展開。
聚焦硬件投入,夯實基礎設施
建設和美鄉村,硬件是保障。
7月6日,記者在高唐縣趙寨子鎮看到,一條條新修的農村公路縱橫交織,從主干道延伸到鄉村沃野,直通工業園區、百姓家門口,滿載工業產品、農作物的車輛絡繹不絕。
一路通,百業興。近年來,我市全力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延伸鄉村路網,加大建設投入,完善管養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全市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936公里,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公路密度位列全省前列,實現了農村公路進村入戶,打通了農村群眾出行的“最后一米”。
過去,茌平區韓屯鎮北孟村由于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規模有限,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出,給村內環境和溝渠池塘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為破解這一難題,當地系統規劃、合理布局污水處理設施設置,采取納管、集中處理、分散處理等方式,積極推動新建、改造提升和運維項目的整合謀劃,逐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如今,北孟村實現了美麗蝶變,溝渠流水潺潺、街道干凈整潔、村民笑臉溢滿幸福。
近年來,我市各地區各部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今年,我市繼續深入實施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行動,按照城鄉一體、統籌實施的思路,加快推進農村改廁、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路網建設、供水保障等工作,健全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服務體系,穩步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水平。
齊抓環境整治,共建和美家園
建設和美鄉村,環境是“底色”。
盛夏時節,漫步茌平區杜郎口鎮鮑莊新村“美麗庭院示范一條街”,40余戶被評為“五星級美麗庭院”的農家小院格外顯眼。每戶庭院內滿是花草綠植,物品擺放整齊有序,紅色地磚、白色墻面相映成趣。近年來,經過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鮑莊新村已從當年處處鹽堿地的落后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示范村。作為聊城人居環境整治的縮影,鮑莊新村狠抓凈化、綠化、美化、亮化,鄉村“顏值”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點工作,接續開展了“春季戰役”“夏季戰役”“路域環境整治”等集中行動,大力整治提升農村村容村貌。今年,我市繼續圍繞農村廁所革命、路域環境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舒適度。大力整治“四大堆”、殘垣斷壁和坑塘溝渠,全域提升村容村貌。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范片區,深入推進“美麗庭院”建設,深化提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水平。完善農民主體參與機制,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好經驗好做法,統籌提升整治工作推進機制。連片打造人居環境“示范樣板村”,打造省級市級和美鄉村示范村150個以上。堅持標本兼治,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加強廢棄農膜回收,深度解決影響農村環境的頑瘴痼疾。
優化服務供給,滿足村民需求
建設和美鄉村,公共服務是支撐。
7月7日,走進度假區太平新村新建的村史館,紅色記憶撲面而來。太平新村六六學堂內,坐滿了讀書的村民。
太平新村以文塑魂,加強文化服務供給,是我市以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點亮鄉村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著力提升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加快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不斷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
抓好公共服務供給,教育、衛生健康、養老也是重要環節。今年,我市大力實施教育強鎮筑基行動,不斷優化鄉村學校育人環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鎮街薄弱學校輻射,實現鄉村溫馨校園全覆蓋;實施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質提效三年行動,鼓勵依托行政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中心村衛生室,改造提升村衛生室900個,確保3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優質服務推薦標準;新改建幸福食堂100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老年助餐模式。
推動和美鄉村建設,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只要堅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扎實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路徑,綿綿用力、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彰顯特色,讓基礎設施更完善、讓人居環境更美麗、讓公共服務更舒心,定能勾勒出“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畫中”的和美鄉村風貌,推動聊城農業強市建設、鄉村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