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永偉 趙曉翠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在聊城,法治的陽光灑遍每一個角落。
冠縣城區某安置房項目,前期征收過程順利,群眾很信服,這得益于“紅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背后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不懈努力;
家住聊城城區文軒小區的居民,每天都能在小區微信群里收到“老朋友”法惠昌民智能普法機器人推送的普法小知識,有法條,有鮮活案例,真正實現了精準普法、按需普法;
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條例》,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民生大問題,讓失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自2021年開始,聊城市委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連續三年組織開展“法治為民實事”評選,發動各級各部門“登臺唱戲”、各展所長,先后征集項目190余個,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各領域,辦好群眾關心的小事情,推動法治建設大提升。
“開展‘法治為民實事’評選活動,旨在展示成效、挖掘典型、推廣經驗,更好地發揮法治保障作用,解決群眾身邊的‘頭等大事’‘關鍵小事’。”聊城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國強表示。
科學立法
以法之名“應民所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是法治的龍頭環節。
據統計,當前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8.3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二者相差的10年,是老年人終將面臨的失能與半失能的10年。為探索適老立法,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失能老年人照護立法工作,出臺《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條例》,為促進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此項工作位列聊城市2023年度法治為民十件實事及優秀項目名單,同時被評為山東省2023年度法治為民項目。
立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我市始終聚焦社會發展所需、群眾所盼,推動科學民主依法立法,《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條例》的出臺,就是立法為民的生動寫照。
“打造‘聊·公文’品牌 踐行法治為民初心”是聊城市2022年度法治為民十件實事之一。據介紹,“聊·公文”是市政府辦公室踐行立法為民、法治為民初心打造的品牌,旨在審核、制發、評估公文的全過程、各環節彰顯法治力量、體現民生情懷,推動業務工作與法治建設、服務群眾深度融合。
此外,我市以12345市民熱線集中反映的問題為突破口,及時開展相應立法,讓立法既有速度更顯溫度。2022年1—2月份,市民熱線共受理預付式消費投訴1009件,針對這一領域的突出問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門進行研究。隨后,市市場監管局研究起草了《聊城市單用途預付式消費卡管理條例》,并通過地方立法予以規范。《條例》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著力解決預付消費領域存在的虛假承諾、不守誠信、攜款“跑路”等問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
嚴格執法
以法之力“順民所向”
“現在的檢查更有人情味了,各執法部門聯合檢查,對我們‘把脈問診’也更精準,我們迎檢的壓力小了很多。”去年11月,在收到檢查預告公示書后,茌平區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立強說。這是茌平區下大氣力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檢查的亮眼成績單。
頻繁檢查、多頭檢查,企業詬病已久。聊城市司法局從痛點入手,在全國率先開展整治“重復檢查、多頭執法、隨意處罰”攻堅行動,市縣兩級41個執法領域、347個執法部門同步開展,形成了“法治護航、助企揚帆”的強大合力。
此外,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圍繞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勞有所得”,不斷健全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三位一體”執法維權新模式,切實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頑疾。2023年以來,共查辦欠薪線索8543條,追發農民工工資1641.81萬元;檢查用人單位2746戶次,為2126名勞動者追討工資1532.2034萬元。該做法入選聊城市2023年度法治為民十件實事。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著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逐級壓實、同步摸排、攻堅克難,全力推進房屋產權確權頒證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整治,效果顯著;市城管局聚焦“立法、普法、執法”持續發力,推動戶外廣告設施和招牌管理提檔升級,亮出了城市最美的“天際線”,也守護了群眾頭頂上的“安全線”……
近年來,我市持續提升行政執法質量和效能,著力提高行政執法隊伍能力素質,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問責,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積極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力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障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公正司法
以法之治“惠民所盼”
曹書臣是冠縣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庫的專家。2022年6月,他受委派全程參與冠縣某片區房屋征收項目的法務保障工作。該項目涉及100多戶居民,群眾訴求多、利益錯綜復雜,處理時須慎之又慎。
曹書臣和團隊其他成員一起,在行政決策階段多次參與論證研判,向涉及征收的居民釋法說理。同時,協調開通綠色通道,對所涉案件快速立案、快速審查,對所提起的60余件訴訟依法確認了補償協議效力,既保障了被征遷群眾的合法權益,又保障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節約了司法成本與行政成本,贏得多方認可,叫響了“紅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
“紅色首席·法治聊城”是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創新打造的一大民生品牌,2023年累計辦理各類事項468件,相關做法得到中國法學會、省委政法委、省法學會領導的批示肯定,《法治日報》《民主與法治時報》等多家媒體予以刊發推廣,該做法也列入全市2023年度法治為民十件實事。
全市各級政法機關牢固樹立“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理念,履職盡責、勇擔使命,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市人民法院以“小案”為切入點,深入開展“小案盡執”專項行動,堅持“想盡千方百計,深入千家萬戶,踏遍千山萬水”工作方法,讓法律更有速度、更有力度、更有溫度;市人民檢察院主動融入更好服務黃河國家戰略,創新建立“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構建了集數據信息巡檢、案件線索移送、可視跟進監督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公益訴訟數字檢察監督新模式,開展建設工程領域支持農民工起訴專項活動,多措并舉維護農民工權益,當好農民工的護薪人;2022年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堅持全警種、全方位、全時空、全環節,強力推動“零點行動”深入開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打出了聲勢、查改了隱患、守護了平安,實現了震懾犯罪、安定民心的社會效果,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安全觸手可及、平安就在身邊。
全民普法
以法之勢“從民所愿”
法治為民,普法先行。
日前,市民馮力(化名)來到東昌府區司法局韓集司法所“有事來聊·‘集’善正行”調解室,將一面錦旗送到該所所長郝國華手中。原來,馮力花費3600元買了6頭小豬仔,不料買回家僅一天,豬仔全部死亡。馮力與賣家多次協商要求返還購豬款未果,遂求助韓集司法所。了解事情原委后,郝國華和調解員與村干部一道,同雙方當事人多次進行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雙方終于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并簽訂了調解協議書。
市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調解工作機制,培塑打響“有事來聊”調解品牌,讓調解成為群眾解紛首選。2023年,全市調解案件3.9萬件,同比增長近50%,市司法局打造的“‘有事來聊’ 筑起法治為民堅強堡壘”入選全市2023年度法治為民實事優秀項目。
此外,市委政法委積極構建“四個一”機制,聚力打造鎮街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推動群眾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市信訪局探索“兩代表一委員+信訪督辦+人民調解+司法確認”“1+3”多元糾紛化解模式,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高唐縣探索出“黨建引領+多元調解”的新路徑;冠縣創新“信用+”模式,深入挖掘金牌調解員“熱心、公心、耐心、決心、真心”的工作理念,形成“信用+五心”工作法;莘縣創新“1+1+1+N”調解+普法模式,采取抱團式服務,在調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調解……我市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以“法潤水城”為引領,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法治保障基層安定。
“今年,市委依法治市辦將按照市委‘6293’工作思路,全面落實‘聚力攻堅突破年’工作要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創新開展法治為民100件實事攻堅行動,引領法治建設向‘下’發力、向‘實’用功、向‘全’突破,通過全面推進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努力為奮力譜寫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篇章鋪好法治之軌、暢通法治之道,提升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和滿意度。”楊國強說。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