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聊城日報》2版
風吹麥浪起,又到“麥客”出征時。
6月1日,烈日當空,在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劉府鎮的大片麥田里,來自高唐縣全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麥客”團隊正實施跨區收割作業。領隊孫全安在麥田間往返穿梭,收割機噴出的熱浪不時卷起灰塵和麥茬撲到臉上,但絲毫未影響他現場指揮調度。
“今年,我們的跨區收割都是通過高唐農機云平臺聯系,網上簽訂作業訂單,今后再也不怕跑冤枉路了。”已經在“麥客”路上闖蕩十余年的孫全安,談到傍上“互聯網+”的心情,嘴角禁不住上揚。
孫全安回憶,以往麥收季,由于信息不暢,跨區麥收沒有固定的作業地點,也不提前簽訂作業協議,常常造成盲目流動,無形中耽誤了時間、增加了成本。鑒于跨區作業無序收割的弊端,高唐農機部門建立農機云平臺,及時發布市場動態,提供平臺網簽作業訂單,讓不少“麥客”搭上了網絡順風車,跨區作業安全又高效。
“我們在鳳陽收割完后,將立即轉戰河南周口,搶時間完成那邊的訂單。”這次跨區援收,孫全安一共組織6臺高性能收割機,他說,整個收割過程就是在與時間賽跑,以便為回家搶收騰出充裕的時間。
今年45歲的孫全安是高唐縣三十里鋪鎮焦莊村人,自幼與土地打交道,從一名最普通的農機手,成長為當地合作社的“舵手”,土地從未離開過他的視線。每年麥收季,看著金燦燦的小麥顆粒歸倉,他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感。
20年前,當村中大多數年輕人都離開土地,奔向繁華的都市,追求“現代化”時,孫全安卻選擇當一名農機手,繼續與土地打交道。10年前,孫全安在國家農機補貼的支持下,購買了人生第一臺小麥收割機。由于技術好、肯吃苦,每年麥收季,他白天“趕場”頂烈日,晚上“轉場”披星月,成為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小麥種植區小有名氣的職業“麥客”。
“忙是忙點,累也真累,但收入沒說的。”孫全安心里美滋滋。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整個麥收季大約20天,一臺收割機可以收割2000余畝小麥,純收益可達5萬余元。其實,跨區機收為孫全安帶來的滿足感不僅限于收入。“這么多年走南闖北,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孫全安打開手機相冊,為記者展示在不同地方拍攝的機收照片,自豪感寫滿他黝黑的臉龐。
孫全安不僅是一名出色的“麥客”,更是高唐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孫全安所在的焦莊村擁有土地2400余畝,近些年因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土地耕種成為村莊的“老大難”。2020年,在焦莊村黨支部的指導下,孫全安勇挑重擔,成立全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村中耕種“困難戶”的436畝土地實施托管服務。“這些別人不愿耕種的土地,到我手里都能變成‘金疙瘩’。”在孫全安的帶領下,入社村民越來越多,收入也是水漲船高。
在孫全安心中,種糧只是副業,“麥客”才是主業。今年麥收季前,他籌資近70萬元購買了3臺先進的收割機,不僅作業穩定性高,效率也不容小覷。“我們跨區作業時,最怕機器‘趴窩’。”擁有近20年駕齡的孫全安說,合作社更新換代后的這批收割機智能化水平高,能夠更加精準地控制風量,較好地適應不同質量和重量的籽粒收獲,出糧更干凈。對于高質量完成今年的小麥收割訂單,確保顆粒歸倉,孫全安信心十足。
“伙計們,今天加把勁,爭取干完,明天咱們就能轉場,回家的日子更近了。”暮色降臨,滿頭大汗的孫全安猛灌了幾口礦泉水,拉開收割機車門,鉆進駕駛艙,在車燈的引導下,又繼續干了起來。
麥浪飄香,滾滾如金,他們逐夢麥田的身影真美。
文/圖 記者 鄒輝 通訊員 王保文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