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曉磊 通訊員 朱紅光
11月12日清晨,臨清市新華路街道“幸福食堂”的玻璃門剛打開,76歲的張桂蘭就挎著布兜走進來。
“張師傅,今天的小米粥熬得稠不稠?”她晃了晃手里的紅色積分卡,朝后廚親切地打招呼。這張積分卡是她上周幫鄰居代買藥品、參與樓道清掃換來的“信用憑證”。
食堂內,志愿者李敏忙著給老人盛飯,這熱氣騰騰的場景,正是新華路街道以文明實踐賦能社區治理的生動寫照。
曾經,新華路街道社會治理面臨服務碎片化、群眾參與度低的難題。自去年起,街道探索“1+8+N”文明實踐活動體系,以1個街道實踐所、8個社區實踐站為核心,聯動47支志愿服務隊伍和20余名文化合伙人,將服務精準送到居民家門口。新華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姚強介紹,他們靠“三微”機制(構建微網格、強化微服務、推進微治理)織密服務網絡,網格員每周走訪,收集“老人做飯難”“孩子沒人帶”“想學智能手機”等居民需求,再轉化為具體服務項目。如今,“雨潤童心”假期托管班緩解了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智慧助老”課堂讓百余位老人學會了視頻通話,15個特色服務項目也讓社區服務品牌越擦越亮。
“服務換積分、積分兌服務”的模式,更成為激發社區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在西胡社區的“積分超市”,志愿者胡海英用積分兌換了一袋洗衣粉。“上次幫李奶奶打掃衛生積了50分,參加文明宣傳又積了30分,你看,這積分很快就能‘變現’,實惠看得見。”她指著墻上的“誠信商家聯盟”名單說,憑積分卡去門口理發店理發還能享受八折優惠。自2024年“積分超市”運營以來,已發放積分1.2萬分,居民累計兌換服務與物品800余次。
11月11日,傍晚時分的東陶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聆心益行”心理服務站的志愿者與居民圍坐暢談;不遠處的“文化惠民”演出現場,由“文化合伙人”帶領的舞蹈隊在排練。“以前退休在家悶得慌,現在每周來跳舞,還能幫忙組織活動,感覺自己又年輕了!”62歲的隊員陶女士擦了擦額頭的汗說。截至目前,街道文明實踐活動已累計惠及居民2.3萬人次。
如今,新華路街道的文明實踐已從活動式走向常態化,從政府主導轉向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實踐不是一陣風,要真正扎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朱亮說,街道將繼續深化“文明實踐+”模式,整合更多資源,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每一位居民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幸福感。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2025-11-13 14:18:14
2025-11-11 14:59:54
2025-11-10 09:19:55
2025-11-10 09:18:4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