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博在閱讀《聊城晚報》
文/圖 本報記者 張承斌
東昌府區柳園街道聚源社區黨委書記孫博的辦公桌上,常年疊放著一摞整齊的《聊城晚報》。報紙邊角雖已微微泛黃,卻處處可見他用紅筆圈畫的痕跡——這是他多年社區工作中養成的習慣。
11月3日,記者見到孫博時,他正在翻閱的當天的報紙。“這些民生報道就像一面鏡子,既映照工作成效,也啟迪治理新思路。”孫博說,“可以說,《聊城晚報》是我的案頭顧問。”
剛接任社區書記時,面對老舊小區多、商戶集中、民生訴求多樣的局面,孫博一度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翻看《聊城晚報》民生新聞,一篇關于老舊小區改造中“居民議事”的報道讓他眼前一亮。報道中“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理念,讓他摒棄了“社區單方面推進”的治理思路,主動搭建溝通平臺,及時回應居民關切,社區治理迎來新局面。“要是沒看到那篇報道,我可能還在靠‘跑腿催辦’解決問題,沒想到‘聽民意’才是破題關鍵。”孫博回憶道。
從那以后,《聊城晚報》成為孫博每日必看的學習資料。從宏觀政策解讀到實際治理案例等各類信息,都被他納入社區工作資料庫。在推進“校社融合”銀齡項目時,他借鑒了晚報“養老服務”系列報道中“精神養老比物質保障更重要”的觀點。在與紅蕾中老年大學合作時,社區不僅搭建教學空間,還策劃了文藝會演、成果展覽等活動,幫助老年人從“老有所學”邁向“老有所為”。當記者前來采訪時,孫博特意帶著記者走訪了中老年大學課堂。當報道在《聊城晚報》上刊出時,他感慨:“報紙把這些故事傳播出去,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也讓更多人關注到老年群體的精神需求。”
在孫博看來,《聊城晚報》的價值不僅在于提供思路,更在于通過客觀報道實現“思想引領”。“小粉筆”公益課堂開辦初期,部分家長對課程質量心存疑慮。恰逢晚報報道了全市公益托管班的典型經驗,孫博便將報紙張貼在社區公告欄,這一舉動打消了家長的顧慮,大家紛紛踴躍報名。82歲“五老”志愿者梁長洪宣講紅色故事經晚報報道后,吸引了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加入。“報紙的公信力是最好的‘介紹信’,它讓社區工作更有說服力。”孫博說。
今年他為小區各類民生問題四處奔波時,居民給他遞糖水、送花生的暖心瞬間經晚報報道后,不僅讓“黨群一家親”的氛圍更濃厚,更激勵著社區團隊深耕民生服務。
孫博與《聊城晚報》的情緣已經持續近十個年頭,他常對社區工作人員說:“晚報刊登的民生故事,藏著基層治理的智慧。”《聊城晚報》這位“老友”將伴著他和聚源社區的工作人員,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2025-10-16 21:28:54
2025-10-16 21:28:18
2025-10-16 19:27:17
2025-10-16 19:26:45
2025-10-15 19:26:03
2025-10-15 19:25:2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