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社會 >

風物之詠 歸去之情——元好問在聊城六年間的詩歌創作(下)

來源:聊城日報  2025-11-06 15:32:29
A+A-
分享

  ■ 朱明華

  金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初十,逃至蔡州的金哀宗自縊身亡,金朝宣告滅亡。此后,蒙古軍對羈管的金朝官員管控漸松。1235年3月,元好問移居冠氏縣,開啟了自由生活。聊城六年間,元好問創作了大量體現當地人文風貌的詩作。尤其是在冠氏縣居住的四年間,他建房遷居,與友人雅集郊游、飲酒賦詩,留下了許多歡快、幽默的詩歌作品。

  元好問將家鄉正月初五“送窮節”的習俗與聊城當地“破五”習俗相結合,剪紙人作“窮鬼”,扎草船渡“窮鬼”,將紙人、草船與春節期間的垃圾一同送走,以求來年窮厄盡散。在1234年的正月初五這天,他寫下了《送窮》一詩:“送君君去欲何之,暫去還來也不辭。但愧苦無相贈物,柳船輕似去年時。”他在詩中戲言,窮神送走還會復返,而己身貧寒,唯能以草船相贈,自嘲中透出對人生困境的無奈。

  在聊城,元好問與神霄宮何道士交好。他曾于道觀中覓得古銅爵飲酒,賦詼諧之詩《覓神霄道士古銅爵》:“若非儀狄墓中來,應自杜康祠下得。古人我得酒之傳,摸索飲器流饞涎。”他于詩中戲言:這古銅爵,若不是從傳說中發明釀酒的儀狄墓中出土,那想必是在釀酒始祖杜康的祠廟下被發掘所得。他說,自己摩挲著這飲酒器具,饞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元好問曾留宿聊城神霄北庵,借夢境抒懷,信手寫下《宿神霄北庵夢中作》:“素月流空散紫煙,座中人物半神仙。麗川往事渾如夢,信手題詩一泫然。”在詩中,他描繪了一幅清幽的月夜圖景,恍若仙境,而座中之人也超凡脫俗。他夢見麗川亭,憶起汴京往事,如夢似幻,動情落筆,不禁潸然淚下。

  1235年正月初九立春,元好問作《乙未正月九日立春》詩:“十度新正九處家,今年癡坐轉堪嗟。一冬殘雪不肯盡,連日苦寒殊未涯。重碧總夸燕市酒,小紅誰記上林花?殘魂零落今無幾,乞與春風惱鬢華。”詩中描繪了冬去春來、殘雪未消、連日苦寒的聊城景象,慨嘆十年中有九年漂泊異鄉度歲。

  1235年初春,詩人前往聊城三仙祠游玩,留下《三仙祠》一詩:“三仙祠下往來頻,憔悴征衫滿路塵。簫鼓未休寒食酒,樵蘇時見舊都人。吹殘芳樹紅仍在,展放平田綠已勻。西北并州隔千里,幾時還我故鄉春。”詩中刻畫祠前人流往來,間遇汴京舊人,抒發了漂泊異鄉的感慨,期盼重返故園之春。但從詩中所流露出的“殘花雖落,猶存新紅;平野之上,綠苗勻生”的意象里,似乎窺見了一絲生機。

  在羈居聊城的兩年間,元好問與原金朝大理寺官員周良老情誼深厚,作《贈周良老》一詩。詩中寫道(節選):“于公斷獄多平反,高門大車在乃孫。我居聊城欲二載,喜見周叟醇而溫。十年大理書上考,宜有陽報如于門。大兒書來問安否,兵饑不死天所存。”他盛贊周良老為官公正、家門和睦,欣喜羈留聊城近二載得遇此醇厚長者。

  1234年春,舊友徐威卿過聊城,元好問作《徐威卿相過,留二十許日,將往高唐,同李輔之贈別二首》,其二云:“東南人物未雕零,和氣春風四座傾。但喜詩章多俊語,豈知談笑得新名。二年阻絕干戈地,百死相逢骨肉情。別后相思重回首,杏花樽酒記聊城。”亂世之中得與故友重逢,他以“杏花樽酒記聊城”表達內心的喜悅。他用明快的筆調,記錄下亂世中的這一美好瞬間。

  同年,又與舊友李彥深重逢于聊城,賦《喜李彥深過聊城》:“圍城十月鬼為鄰,異縣相逢白發新。恨我不如南去雁,羨君獨是北歸人。言詩匡鼎功名薄,去國虞翻骨相屯。老眼天公只如此,窮途無用說悲辛。”詩人回顧汴京圍城慘狀,自悔未隨金主南遷,羨友人得歸故里,對往事今境感慨萬千。

  初居冠氏,元好問暫賃民房。后得蒙古軍左副元帥、冠氏人趙天錫相助,得以自建新居。對于多年漂泊的他而言,擁有自己的住宅意義非凡,遂賦詩以記。然而,1235年冬建成的新居,次年六月因鄰家失火遭焚毀,后又擇址重建。

  1235年冬新居落成,元好問感慨萬千,作《學東坡移居八首》。他滿懷欣喜地在其二中寫道:“誰謂我屋小?十口得安居。”他說,房子雖小,但可以住得下我這十口之家。并進一步介紹說,南窗下是孩子們讀書的地方,西邊房間是仆人們休息的地方。他生活在這屋中,整天悠然自得。站起活動筋骨,躺下舒展身體,窗明幾凈,溫暖如春,仿佛忘卻了塵世的拘束。屋前有片空地,正好種植花草蔬菜。

  移居冠氏縣自建新居后,元好問還效仿東坡體創作有《鷓鴣天·效東坡體》(節選):“煮酒青梅入坐新,姚家池館宋家鄰。樓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楊花也笑人。”字里行間洋溢著喬遷安居的愉悅。

  1236年新居重建完成,元好問曾作《戲題新居二十韻》而自嘲:“南風一夕怪事發,突兀赭垣殘半柱”“由來馬隊非講肆,況與彘牢通過路”“君問新居在何許,只去火余才數步”“就中此宅尤費手,官給工材半傭雇”。他描述在建房過程中,一夜南風竟刮倒了半根柱梁;建房的地方原本是車馬往來的道路,還與豬圈相鄰;新居距離之前被火燒毀的房子廢墟僅有幾步之遙;建造這座宅子極為費心,官府只提供了一半的工材,另一半還需雇人操辦。在詩的最后,他勸慰自己“上方下比良易見,好惡且當隨所遇”,認為自己如今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好壞之事還是隨遇而安吧。

  據《元史·趙天錫傳》記載,趙天錫,字受之,冠氏人。以功授冠氏令,后授蒙古軍左副元帥兼同知大名路兵馬總管事。元好問居冠氏期間,多得趙天錫救助,二人情誼深厚。1235年,趙母于冠氏紫微觀出家,元好問撰記文;1238年,為其祖塋撰《冠氏趙侯先塋碑》;1240年趙天錫卒,元好問撰《千戶趙侯神道碑銘》。

  為感念趙氏父子助建新居,元好問在《戲題新居二十韻》的開篇便寫道:“去冬作舍誰資助?縣侯雅以平原故。賢郎檢視日復日,規制從頭盡牢固。”生動地展現了趙天錫父子在新居建造中的關鍵作用,體現了他們的熱心與周到。

  1235年,元好問創作《壽趙受之》一詩為趙天錫祝壽:“山東諸將擁行臺,共許元戎有雅懷。文字誰知祭征虜,威名人識李臨淮。農郊荊棘連新麥,儒館丹青映古槐。看取邦人祝君壽,五云多處是三臺。”詩中,他借古代名將喻趙天錫之武略,以農田新麥與儒館古槐的景象,襯其治下政通人和;又借百姓祝壽、祥云映三臺之景,頌其德高望重,既傳祝福,亦彰功績。

  元好問一生酷愛杏花,在現存一千三百余首詩中,專題詠杏花的詩就達二十七首,在其他詩中提及杏花的還有十余處。他曾多次赴冠氏紀子正杏園和趙莊杏園,賞花飲宴,留下七篇優美的詩作。

  紀子正杏園在冠氏城西,每當杏花盛開之時,主人會廣邀文人雅士,游賞宴飲唱和。元好問在《紀子正杏園燕集》中描繪了紀子正杏園的美景:“紀翁種杏城西垠,千株萬株紅艷新。今年寒食好天色,曉氣郁郁含芳津。”他將未綻杏花比作粉妝乳兒,半開杏花喻嬌羞少女,盛開杏花擬艷麗貴婦。他還在詩中描寫了宴集的盛況:“陽平一邑多詩豪,主人買酒邀眾賓。”古陽平郡,置于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治館陶,隋開皇初年廢;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館陶地置冠氏縣,故后世常用“陽平”代指冠氏。詩中說,冠氏這個地方有很多能詩善文的才俊,紀子正置辦了酒席邀請眾多賓客相聚。

  他在《冠氏趙莊賦杏花四首·其一》中贊嘆趙莊杏園杏花盛開時的景象:“一樹生紅錦不如,乳兒粉抹紫襜褕。花中誰有張萱筆,畫作宮池百子圖。”詩人將杏花比作絢麗的錦緞,又將其嬌嫩之美與嬰兒的肌膚相提并論,希望畫家能用畫筆將這杏花美景繪成一幅《百子圖》。

  或許是過于喜愛杏花了,以至于后來他將陽平美酒稱作“杏園春”。他在《續陽平十愛》中寫道:“我愛陽平酒,兵廚釀法新。百金難著價,一盞即醺人。色笑榴華重,香兼竹葉醇。為君留故事,喚作杏園春。”詩中提到的“兵廚釀酒”,指該酒為駐扎在冠氏縣的蒙古軍所釀造。這種酒以新法釀成,價格不菲。酒色鮮艷,如榴花;香氣醇厚,似竹葉。詩人愿意為這美酒留下一段佳話,將其命名為“杏園春”。他在為邵和卿《醉歸圖》所作的題跋詩《跋酒門限邵和卿醉歸圖》中,也提到陽平美酒“杏園春”:“好著蹇驢馱我去,與君同醉杏園春。”

  1238年農歷八月初二,元好問告別了在聊城近六年的滯留生活,離開冠氏,北歸故里。離別前夕,他創作了多首期盼歸家的詩作,流露出濃烈的思歸之情。

  在《雨夜》一詩中,他寫道:“夢里孤蓬雨打秋,茅齋元更小于舟。無錢正坐詩作祟,識字重為時所仇。千里謾思黃鵠舉,六年真作賈胡留。并州北望山無數,一夜砧聲人白頭。”“六年真作賈胡留”,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六年來如同古時來中國經商的胡人般滯留在聊城;“并州北望山無數”,并州是太原的別稱,在這里代指他的家鄉。整首詩將他迫切北歸的欲望展現得淋漓盡致。

  北歸前夕,好友韓德華從三百里外的東平趕到冠氏縣為他送行。元好問為此創作《酬韓德華送歸之作》,對韓德華冒著酷暑遠道而來送行表達感激:“暑涂三百里,追送不憚遠。”同時,他表示自己歸鄉之日已不遠:“里門眼中見,歸袖勞重挽。”家鄉的門庭仿佛就在眼前,可因友人的挽留,歸途的衣袖也變得沉重起來。

  元好問離開冠氏之時,寫下《別冠氏諸人》:“東舍茶渾酒味新,西城紅艷杏園春。衣冠會集今為盛,里社追隨分更親。分手共傷千里別,低眉常愧六年貧。他時細數平原客,看到還鄉第幾人?”他回憶平日里與鄉鄰相處的親密場景,如東舍新茶與美酒,西城杏園的爛漫春光,以及眾人的聚會,更添此刻與冠氏諸友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元好問滯留聊城六年,雖處人生黯淡時期,卻是其詩藝積淀升華的重要階段。他創作的“喪亂詩”實錄亡國慘象,飽含對金朝覆滅的痛惜哀嘆,亦蘊含對國家命運、歷史因果的深刻反思。定居冠氏后,詩風轉趨平和曠達,詠風物人情、敘鄰里友情、抒鄉思家愁,皆情真意切、筆致多變,盡顯其歷經憂患卻堅守文心的姿態。這一時期的百余首詩作,是極具價值的文化記憶,為了解金末元初聊城地區的社會風貌、文化脈絡與地方印記提供了重要視角。

編輯:蘇永樂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寻乌县| 江北区| 方山县| 淅川县| 通河县| 东宁县| 湟源县| 陆川县| 阳江市| 台南县| 湘西| 甘泉县| 诏安县| 海宁市| 勐海县| 永昌县| 城市| 淮安市| 大竹县| 宁蒗| 凉城县| 泾阳县| 紫阳县| 蒙城县| 云安县| 临邑县| 合作市| 日照市| 浏阳市| 延边| 池州市| 房产| 白河县| 城口县| 玉田县| 东明县| 金寨县| 枣强县| 崇明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