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前門大街,青石板路映著斜陽,一縷獨特的豆香從“山東聊城”展區飄出,那是現場熬煮的臨清徐家豆沫散發的氣味。
這縷香氣,仿佛就是那大運河,將北京與千里之外的“江北水城”連接。那里,東阿阿膠、臨清桑黃、冠縣靈芝等中醫藥瑰寶,講述著“壽人濟世”的滋養智慧;琳瑯滿目的地方小吃、名優特產,讓人直觀感受到“中國蔬菜第一市”的物產豐饒;精美的非遺文創產品,默默訴說著能工巧匠們的堅守與創新……
10月24日的北京前門,一場調動五感的聊城沉浸式體驗啟動。
視覺之宴
光影交錯,邂逅“江北水城”的靈秀與厚重
步入展區,映入眼簾的是巨幅海報上流淌的東昌湖波光。朝陽初升,湖水泛著金鱗般的光澤,飛檐翹角倒映其中,仿佛一幅水墨畫。光岳樓歷經六百五十余年風雨,巍然屹立,見證著運河文化的興衰。

聊城非遺文創展示區
非遺文創展示區內,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于風剛正手持刻刀,在小小的葫蘆上施展“魔法”。刀尖游走間,運河帆影、東昌湖景、光岳雄姿漸次呈現。“每個葫蘆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向游客展示剛完成的作品。

雜技《俑·頂碗》
最令人贊嘆的,是開幕式上聊城市雜技團帶來的《俑·頂碗》。演員身著陶俑服飾,頭頂瓷碗,在音樂聲中,模仿俑的動作、姿態,完成高難度動作,盡顯古樸神韻。這一刻,傳統與現代、力量與柔美完美交融……
聽覺之韻
余音繞梁,聆聽“文化聊城”的回響與律動

文藝節目表演
“原來,京劇與聊城還有這般淵源!”北京老戲迷王尚儒聽完講解后恍然大悟。舞臺上,來自聊城的演員正在表演京劇選段,那熟悉的西皮二黃,讓人仿佛穿越回三百年前的臨清碼頭——那時,南來北往的戲班在此登臺試演,為京劇的形成提供了最豐富的藝術養分。

滑稽情景劇《歡樂廚房·炊事員》
在滑稽情景劇《歡樂廚房·炊事員》的表演中,兩位雜技演員以炊事員的身份,使用50多個盤、碟、盆等道具,完成桿上托盤、轉盆等高難度動作。這段充滿生活氣息的表演,不僅展現了聊城雜技的精湛技藝,更奏響了一曲運河畔的市井生活交響樂。
“時光釀出千年的韻味,碗碟盛滿人間真情,炊煙升起巷口的故事……”一首原創歌曲《煙火臨清》,仿佛帶著觀眾漫步在臨清的古街巷中。
味覺之道
百味交融,品味“聊城滋味”的匠心與饋贈
這幾天,一條“讓德國女孩學會用筷子”的短視頻刷爆網絡!她嘗試使用筷子,并不由自主地發出感嘆:“以后,我再來中國,很可能就是為了嘗一嘗什香面……”

臨清什香面制作
畫面之外,是攤主劉文廣演示制作工藝。“什香面,講究的是‘什錦菜碼,十里飄香’。”他將十幾種配料依次排開,“面條配上菜碼,再澆上用老母雞和棒骨熬制的高湯,才叫地道!”
一天下來,劉文廣感觸頗多:“賣了一碗又一碗,沒想到什香面這么受歡迎。此次北京之行幫我開闊了眼界,開拓了銷售渠道,增強了進軍北京、進軍全國的信心……”
“這個燒賣的皮薄如蟬翼,都能看見里面的餡料!”10月28日晚,美食博主“羊羊吃不飽”正在直播臨清燒賣的制作過程。一捏一挑間,形如麥穗、頂端蓬松的燒賣躍然掌上。那一道道褶子如同綻放的花瓣,令人食指大動。
“我們的‘聊·勝一籌!’品牌農產品全部達到綠色標準。”聊城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向北京市民介紹冠縣鴨梨、茌平圓鈴大棗等特產。這些來到前門大街的聊城農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了眾多采購商的青睞。
觸覺之憶
手作匠心,觸摸“匠心聊城”的溫度與傳承
“這就是當年修建北京城的臨清貢磚啊!”一位“老北京”在撫摸著仿制貢磚,感受它特有的細膩質地。工作人員介紹,這項非遺技藝已開發出文創產品,讓游客可以把“歷史”帶回家。

演員張曉龍推介“聊城新三寶”
在東阿阿膠展臺,觀眾體驗阿膠制作的古法工藝。游客李佳佳在師傅指導下,嘗試用小銅鍋熬制膠汁,“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匠心’二字的重量。”
在魏氏柳編展臺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魏福慶演示著其獨創的“雙經緯編法”。“來,小朋友,試試這樣編。”他手把手地教著一位小男孩編織花籃,一個精致的小花籃漸漸成形。這種親身體驗,讓古老的柳編技藝在年輕一代的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心覺之歸
情感共鳴,升華“兩河明珠”的向往與眷戀
“這場活動讓我非常自豪,我要帶著同事回老家看看。”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聊城人劉敬文說。幾天下來,每天都有不少聊城籍人士專程來感受鄉音鄉味。

現場游客品嘗聊城美食
而對北京市民趙婧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發現。她拿著剛收集的各個展區的印本說:“我已經計劃好了,周末就帶孩子去聊城,看看光岳樓,嘗嘗地道的臨清早餐。”
幾天下來,聊城在每一位到訪者心中種下了“一次北京行,一生聊城情”的種子。
這場在北京前門上演的感官盛宴,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城市營銷,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對話。它證明,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能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那些能夠調動全身心感受的沉浸式體驗。
聊城這顆“兩河明珠”,正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在每一個遇見者的心中,播下期待的種子……
文/記者 賈新偉 圖/資料圖
2025-10-16 21:28:54
2025-10-16 21:28:18
2025-10-16 19:27:17
2025-10-16 19:26:45
2025-10-15 19:26:03
2025-10-15 19:25:2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