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沈欣欣 潘云磊 梁營營
10月24日,在茌平區肖家莊鎮班莊村,一個飄著甜香與煙火的院落,是茌平區烏棗加工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班為奎守了四十年的“戰場”。三座敦實的土炕上,一顆顆棗子在青白色煙霧中悄然蛻變,從飽滿的絳紅色漸漸變成沉穩的烏亮色。

班為奎在土炕上翻動烏棗
“我20多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輩學習烏棗制作手藝,一直堅持到現在,它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班為奎站在炕邊,身影在繚繞的煙氣中顯得有些朦朧。這個院落,不僅是區級非遺茌平烏棗加工技藝的傳承地,也是他用了大半輩子書寫的人生答卷。
“咱這烏棗,過去叫‘烏金’,可不是隨便叫的。”班為奎拿起一顆成品,棗身黝黑锃亮,紋路如錦繡。“早年沒有這樣的土炕,秋棗收下來吃不完,老輩人就想出這熏制的法子,本是為了儲存,沒想到竟點石成金,創出了這般獨特的風味。”在他眼中,烏棗不僅是產品,更是老一輩人生活智慧的結晶。
班為奎告訴記者,制作烏棗,是一場與時間的耐心博弈。選棗、清洗、煮制、晾曬、熏蒸,每一步都是基礎,真正的精髓,全在那長達六七日的“熏制”之中。

挑揀烏棗
“老話講‘三遍窯子六遍火’。”班為奎輕撫著溫熱炕面上的棗子,像安撫孩子一般,一邊說道,“火要穩,心要靜。得用木頭的文火慢熏,讓香氣一絲絲滲進棗肉里。”說話間,他還不時翻動棗子,讓它們均勻受熱。40年下來,他的雙手早已熏染上洗不掉的印記,指尖卻沉淀出最精準的感知力——哪一炕的火候到了,哪一處的棗子該翻動了,全部了然于心。這門手藝,沒有可以參考的教科書,全憑日復一日的體感與心傳。
憑借過硬的手藝和上乘的品質,班為奎的烏棗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每年能帶來約二十萬元的收入。“我們的棗子主要銷往廣州、溫州這些沿海城市,幾乎每年都供不應求,這也讓我能毫無顧慮地把這門手藝做精,并堅持下去。”他坦言,這份踏實,是技藝傳承最實在的根基。
“現在愿意學這行的年輕人太少了。”他的目光投向院外,帶著些許無奈。“孩子們覺得這活又累又綁人,不如出去闖蕩來得光鮮。我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接班。”盡管他對此表示理解,但眼看著自己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技藝可能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一股強烈的緊迫感與日俱增。

成品烏棗
“我就盼著,能有個真心喜歡它的后人,把這攤子接過去。”班為奎的愿望樸素而迫切。如今,他也接收了5個徒弟,準備傾囊相授——從選料到看火,從手藝到心得。
在班為奎心中,這滿院的煙火,熏烤的不只是甜糯的烏棗,更是地方文化的根脈與一方鄉愁的滋味。
2025-10-16 21:28:54
2025-10-16 21:28:18
2025-10-16 19:27:17
2025-10-16 19:26:45
2025-10-15 19:26:03
2025-10-15 19:25:2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