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聚海(左二)為市民介紹門票背后的故事
本報記者 張承斌
26載執著堅守,7萬多種、近10萬枚門票被悉心珍藏;以方寸紙片為媒,串聯紅色記憶與地域文化——聊城市民馬聚海不僅用門票筑起一座“時光寶庫”,更化身文化使者,通過打造《抗戰》《中國共產黨簡史》等專題作品,推動紅色票證展進學校、進社區,讓小小門票成為傳承愛國精神、講述歷史故事的生動載體。
緣起偶然,26載筑就“門票寶庫”
“年輕的時候我喜歡集郵,1997年左右,才把興趣轉向門票。從小旅游就愛留下門票作紀念,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26年。”在馬聚海的書房里,一排排收藏冊整齊陳列,7萬多種、近10萬枚門票,見證著他從“興趣使然”到“文化使者”的蛻變。

市民在展覽現場觀看門票
馬聚海的收藏之路始于偶然。1997年,因郵市遇冷,他將目光轉向多年來隨手留存的旅游門票。“當時玩門票的人還不多,我把藏品貼到網上,很快引來全國各地藏友交流,漸漸就深陷其中了。”2000年,他正式跨入門票收藏領域,通過旅游積累、藏友交換、線上線下拍賣等渠道,一點點豐富“寶庫”。從上世紀80年代的相紙門票,到銀質、玻璃材質的異形票;從國內紅色景點門票,到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共六大舊址門票,每一張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為了一張山陜會館的豎版相紙門票,我曾專程開車趕往濟南,買下一位八旬藏家的全部藏品。”馬聚海回憶道,那張門票已成為孤品,至今沒見過第二枚。而中共六大舊址門票,因其特殊歷史意義,他不惜花費800元從藏友手中購得。“每一張票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他說,“尋找它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入學習歷史的過程。”
方寸票證濃縮時代記憶
“門票不只是一紙入門憑證,它蘊含著地理、人文、歷史,甚至折射出祖國發展的軌跡。”這是馬聚海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收藏規模擴大,他開始系統整理門票,精心打造專題作品,賦予“小紙片”更深層的文化意義。
2013年,他制作的首個專題《中國龍》獲全國旅游門票收藏展二等獎,此后便進入專題創作“井噴期”。緊扣時代主題,他陸續推出《中國共產黨簡史》《長征》《抗戰》等紅色專題,“整理《中國共產黨簡史》專題花了一年多,我把黨從建黨到現在的重要事件、人物、紀念館,按時間節點梳理成10個篇章,用門票再現黨的奮斗歷程”。此外,他還結合地域特色,打造了黃河、運河、葫蘆等專題;創作了《夸夸俺們山東人》,生動展現了齊魯人文風采。這些作品屢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成為門票收藏界的精品力作。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我特意為展覽設置‘票說抗戰’單元。”馬聚海表示,希望通過門票上的歷史場景與文字,讓市民更生動地了解抗戰歷程,“有觀眾反饋,這種黨史教育方式比書本更生動直觀,這讓我倍感欣慰。”
讓門票“活”起來、傳下去
“門票只有展示出來,文化價值才能‘活’起來。”秉持這一理念,馬聚海多年來不斷將藏品推向更廣闊的舞臺——線上,他通過門券收藏研究網、微信公眾號開設專欄,已發表160余篇文章,讓全國網友通過門票讀懂歷史;線下,他積極參加各類國內展覽,推動紅色票證展進學校、進社區。
“以前收藏是個人樂趣,如今更覺得是一份責任。”馬聚海希望讓方寸門票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展望未來,馬聚海計劃繼續深耕門票收藏與研究,讓更多人透過這些方寸紙片,喚醒紅色記憶,愛上家鄉文化,守護我們共同的民族記憶與精神根脈。
2025-10-16 21:28:54
2025-10-16 21:28:18
2025-10-16 19:27:17
2025-10-16 19:26:45
2025-10-15 19:26:03
2025-10-15 19:25:2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