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筑先舉家抗日,共赴國難,滿門忠烈,英名流傳。1936年11月,范筑先從臨沂來到聊城任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雖為國民黨地方官員,但他積極擁護國共合作,主動聯合共產黨干部組建抗日武裝。至1938年11月15日壯烈殉國,范筑先在聊城只有短短兩年時間,但他舉家抗日,滿門忠烈的事跡卻氣吞山河,光耀史冊。

范筑先
在范筑先紀念館里,陳列著范筑先那封著名的“皓電”。電文飽含對國家的擔憂、對民眾的責任;飽含對誓死抗戰、人在城在的決心。每個字都擲地有聲。
這封通電震動全國,是向上級、向全國各界發表的誓死抗戰宣言書。通電把范筑先完全放在背水一戰的位置。他深知,以區區地方保安力量,抗擊窮兇極惡的日本正規軍,肯定是一條不歸路。因此在電文中還企望能給予軍餉槍械諸方面的接濟。
通電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范筑先奉命撤到黃河北岸齊河渡口時,看到大批難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夜不能寐,深感責任重大。當意識到撤到黃河以南是逃往湖北避難時,共產黨員張維翰、姚第鴻積極建議召開部署會議。范筑先最后決定:“大敵當前,我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就撤退,何顏以對鄉親父老?我決心留在黃河以北,守土抗戰。”此時的范筑先已經將個人生死系于城垣之上。“抗戰到底”的誓言,其如金石墜地,鏗鏘入史。1938年5月1日至6日,第六區政訓處召開政治工作擴大會議。范筑先在會上作了《良心抗戰、責任抗戰、守土抗戰》的講話,再次闡明堅決抗戰的意旨。
范筑先部先后在梁水鎮、堂邑、南鎮、范縣、東阿、濟南等戰斗戰役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聊城保衛戰是他的最后一次戰斗。1938年11月14日上午,日軍先頭部隊步炮兵300余人、汽車坦克10余輛,在飛機配合下,逼近聊城。黃昏時分,日軍從三個方向進攻東城門。范筑先率部激戰兩個多小時,打退日軍三次進攻。15日拂曉,范筑先將司令部轉移到光岳樓下。此時攻城日軍已經增至700余人,再次向東門發起猛攻,范筑先左臂被炮彈炸傷。上午9時,東門失守,范筑先退至光岳樓下繼續血戰。日軍飛機掃射時,范筑先腿骨被打斷。在送往醫院途中,為避免拖累戰友,范筑先在北門附近自戕殉國。下午5時許,聊城被日軍占領。經過此戰,范筑先和共產黨員張郁光、姚第鴻等700余名將士壯烈犧牲。
魯西北青年抗日挺進隊是范筑先于1938年組建的一支青年抗日武裝隊伍。范筑先的兒子范樹民是第一任隊長。他年少英俊,血氣方剛,帶領隊員們積極投身抗日斗爭。1938年8月,在范筑先指揮部隊圍攻濟南時,范樹民率領60名隊員奔往前線。在齊河坡趙莊遭到偷襲,范樹民在突圍中壯烈犧牲。范樹民犧牲后,由他的二姐范樹琨繼任挺進隊隊長,繼續領導隊伍進行抗日斗爭。
面對喪子之痛,范筑先在家與國的關系上格局大、站位高,十分曠達開明。
他在《抗戰日報》上說:“此次幼子樹民任挺進隊長,隨軍東征,為國捐軀,系屬軍人光榮。馬革裹尸,男兒應具夙愿,既獲疆場殉國,死后何憾!”
在紀念館里,有一封范筑先給友人的親筆復信:“自中日戰起,弟早打破家庭觀念,齊河之役,民兒受命,不敢謂求仁得仁,差幸死得其所,伊何可憾。弟又何悲,惟長江形勢,日趨緊張,此弟所萬分惦念者也。夫公豈無父子之情,蓋愛國心重,早置身于度外矣。”
字里行間,舔犢之情、報國之志,溢于言表。
范筑先曾先后把自己的長子、長女和三女兒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去學習。這位國民黨專員的子女,竟有好幾個是中共抗大畢業生,也是抗戰中的一個傳奇。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范筑先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以家奉國、血戰到底的錚錚誓言。
張玉錄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