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夏旭光
又到一年清明時。4月4日,清明節,在這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時令里,萬物返青,春耕正有序展開。
獻一束鮮花,寄一縷思念,擇一地遠足……每個人都在盼著春滿大地,天地“清明”。
血火書:碑文里的長歌未歇
清明節期間,聊城市“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暨零散烈士墓遷葬儀式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園舉行。將零散烈士遺骸集中遷葬至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更好地繼承烈士遺志,賡續紅色基因,讓烈士精神在聊城大地傳承不息。
在冠縣烈士陵園,1800余人舉行“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活動,共同緬懷革命先烈;高唐縣清平中學舉行“緬懷先烈 爭做先鋒”活動,敬獻鮮花、擦拭墓碑;臨清市丕介中學近600名師生與青年志愿者共同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弘揚民族精神”主題祭掃活動……
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繼承遺志,告慰英靈。當我們拭去墓碑上的塵埃,那些鐫刻在花崗巖上的名字,便化作歷史的低語,叩擊著后來者的心扉。
在高唐縣琉璃寺鎮徐廟村的烈士陵園內,60年來,張洪珠、張曰平這對父子護陵人講述的“琉璃寺戰斗”故事融進了無數人的記憶和血液;在莘縣馬本齋烈士陵園里,退役軍人蔡恩坤一句守護的承諾堅守了40年。在這里,守護的時間就像凝固的歷史,但緬懷不是凝固的儀式,而是奮進的接力——當神舟飛船劃破蒼穹,當復興號馳騁沃野,這盛世正如先烈所愿。
家國夢:青煙中的尋根之旅
清明是天地間的共情時刻。
清明時節的聊城大地,麥苗返青,柳色如煙,空氣中帶著運河水的濕潤氣息。
徒駭河畔,老柳樹抽出新芽,枝丫間灑下細碎光斑,老人帶著兒孫們肅立在先祖墓前,將黃花輕輕壓在碑頂。“腳踏實地,孝不離心。”老人用心講著祖訓。
家祭的香火里,藏著最樸素的家國密碼。當我們在墓碑前擺上一盅故鄉酒,擦拭族譜里的斑駁字跡,那些關于堅韌、仁愛、誠信的家族記憶,便化作支撐我們直面風雨的脊梁。
歲月之犁深耕著倫理文化的深厚土壤,而傳統節日則是在此基礎上結出的豐碩成果。一次祭祖思親就是對家國情懷最深厚的沉淀,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清明節不啻是一次從心出發的尋根之旅。
春行記:行遠者的春山可望
清明時節的水城,晴空萬里,微風習習。河邊、湖畔百花綻放、鶯飛草長,風輕雨潤。
梨花風氣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時節,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我市處處可見“人間四月天”的美景。在鳳凰苑植物園里,市民賞花散步,呼吸著綠色氧吧帶來的清新空氣;在徒駭河邊,人們席地而坐,露營閑談;在東昌湖畔,少年們在春風中朗誦《清明》詩篇;在烈士陵園里,學生們朝氣蓬勃的氣息和墓碑上的金色名字形成奇妙的生命輪回……清明終究是向上的節氣。古人“浴乎沂,風乎舞雩”的吟詠,今人“且將新火試新茶”的曠達,都在提醒我們:紀念逝者,更要溫暖生者。
歲月如川,清明又至。一年一度,青煙裊裊寄遙思;一歲一禮,春泥深深護舊痕。
清明,祭先祖于壟上,緬英烈于碑前,慎終追遠之際,方知死生亦大矣。看陌上楊柳依依,始覺人間煙火最堪珍重;聽檐下雨聲淅瀝,乃悟血脈溫情最是綿長。
且讓歷史的風煙沉淀為生命的厚度,讓親情的溫暖化作前行的力量。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