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宏磊
春節過后,高新區許營鎮龍匯新村的“燜子書記”姚思華開啟了新一年的忙碌。白天他要忙著監督食品生產、接待客戶、拍攝短視頻,晚上還要忙著直播、整理訂單、剪輯視頻。高新區通過“市場投資+電商運作+流量帶貨”模式,培育電商共富工坊38家,涌現出“燜子書記”姚思華等一批“新農人”,推動工坊實現從“線下賣”到“線上賣”轉變。
“小工坊”正在托起共同富裕的“大夢想”。近年來,高新區立足特色產業、傳統文化、生態旅游等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挖“沉睡資源”,強化要素保障,全面推進“共富工坊”建設,目前已建成71家工坊,吸納1251人就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為基、村企聯動、多方共贏的鄉村共富新路徑。
政策資源沉下去
許營鎮以汪莊村金昕農農業合作社、賈莊村鐵女農業公司為龍頭,大力發展特色西瓜種植產業,實現抱團發展、連片振興。該片區“共富工坊”跨村聯建項目帶動周邊120余人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
針對農村就業崗位缺乏、富余勞動力閑置等情況,高新區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布局,依托本土產業基礎,動員鄉鎮、村級黨組織充分利用農村宅院、宅基地等閑置資源,通過統一流轉、統一裝修、統一招租的方式,建設了一批“拎包入住”式共富工坊。
高新區利用村集體的閑置房屋,解決場地問題,實現集體資產“零閑置率”。結合現有的西瓜、手工制作等特色產業,按照區域相近、產業相同原則,實現村級資源和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扎實推進“共富工坊”跨村聯建工作。同時,將建設“共富工坊”與保護傳統美食、傳承紅色文化、保留鄉愁記憶有機結合,探索非遺保護和利用,推進“鄉土文化、空間環境、產業經濟”一體發展。目前,已建成以蘇民故居、魯西銀行印鈔所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工坊5家,以許營燜子、顧官屯手撕鵝等非遺美食為代表的美食加工工坊15家。
多元要素融進去
許營汪莊羊肉加工工坊采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工坊”模式;許營好品工坊采取“政府+聯合社”共同管理模式……針對共富工坊性質多樣、規模大小不一、管理使用單位不同等具體情況,高新區創新民營企業、合伙人、村集體等共同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模式,提高各方建設主體的積極性,實現從“單兵作戰”到“體系支撐”的轉變。
高新區還融合農文旅用活工坊,依托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位山黃河公園優勢,深度挖掘魯西銀行印鈔所舊址、東漢黃河故道等本土特有資源,以“舊房改造+文旅+研學”方式打造精品民宿、文創商業街區、研學基地等工坊業態。其中,云野星辰露營野炊農旅工坊已接待游客近萬人。
長效機制建起來
高新區出臺了建設標準、運營流程、生產安全等規范,保障工坊持續健康發展,前期工坊以免租金的方式,吸引投資者集群發展,后期鼓勵村集體通過房屋入股等方式,參與工坊建設和分紅。此外,還在顧官屯鎮西程鋪村,以電商服務基地為依托,成立共富街區管理服務中心,設置產品展示區、合作洽談區、掛牌晾曬區,為入駐商鋪提供證件辦理等服務,全面跟蹤共富工坊運行成效。
高新區精準摸排工坊企業用工需求和村剩余勞動力“兩張清單”,開展“將崗位送到戶、將技能送到人、將政策送到家”行動20次,組織針對性技能培訓、技能比武9次,幫助低收入群體、居家老人等目標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
高新區建立扶持機制,將工坊產品納入“許營好品”“顧鄉有禮”“優選九州”三個農產品特色品牌管理范疇,先后通過北京、東莞、成都、廈門、貴州等各類展會平臺向全國推介展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資金、人才、就業、保險等方面,全力支持壯大工坊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附加值,助力村民家門口就業致富、村集體持續增收。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