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繁森”到“繁星”
——一個精神坐標30年的傳承與閃耀
他聽從黨的召喚,兩次援藏,一次留藏,將一腔熱血和生命獻給雪域高原;他心系群眾疾苦,走村入戶總不忘背著一個小藥箱,為缺醫少藥的藏區群眾帶去一絲光明……他就是“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赴藏后,和當地干部群眾結下了深情厚誼。(資料片)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孔繁森精神就是他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奮斗歷程中,用血汗乃至生命逐步錘煉形成的。“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孔繁森留下的這句話成為黨員干部的精神財富。2021年9月,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成為新時代黨員干部的精神坐標。
仰望歷史天空,孔繁森這位黨員楷模,像一顆光華璀璨的星,格外耀人眼目。
今年是孔繁森因公殉職30周年,也是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30年來,一批批黨員干部追尋這顆耀眼之星,循著孔繁森的腳步,毅然踏上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繁森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燦若“繁星”。
雪域群眾難以忘懷的“奔布拉”
10月27日,記者走進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獅泉河鎮孔繁森小學的噶爾教育史館,與孔繁森相關的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圖片,無聲“緬懷”著這位雪域群眾難以忘懷的“奔布拉”(藏語,漢譯為“干部”)。
“孔書記是領導干部的楷模、民族團結的典范。他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在牧區、在井下、在離退休人員家中,是一位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的好書記。”噶爾教育史館講解員、孔繁森小學教師嘎瑪曲珍說。
在孔繁森小學,孩子們知道孔繁森、學習孔繁森、宣傳孔繁森??追鄙W六年級學生巴桑曲珍就時常將孔繁森的故事分享給親朋好友,讓孔繁森的形象在家鄉人心中始終鮮活。
“孔爺爺說過,缺醫少藥的現狀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能救一個是一個。所以,他每次下鄉身邊總是帶著一個小藥箱,遇到生病的群眾,就看病發藥,見到生活拮據的群眾,總會慷慨解囊,看到受凍的群眾,也會毫不猶豫地脫下軍大衣送給他們。”孔繁森收養的孩子貢桑是孔繁森精神的見證者和傳承者。在孔繁森的言傳身教下,貢桑參加工作后便和哥哥曲英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幫助困難群眾的孩子治病、資助孤兒大學生上學……

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拉貴村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煥然一新的教室里讀書。
“孔書記擔任拉薩市副市長期間,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幫群眾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時任孔繁森通信員的拉薩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信訪局黨組書記崔建勇說,孔繁森始終奔波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路上,逝世前留下的“關于阿里發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最好的證明。“孔書記干工作始終有頭有尾有著落,這也一直激勵著我要把工作往好了干、往快里趕。”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事業重如岡底斯山。”這副38字的挽聯,醒目而又莊重地雕刻在獅泉河烈士陵園內的孔繁森墓碑兩旁。“這幅挽聯,寄托了干部群眾對孔書記的哀思和崇敬之情。”阿里地區退伍軍人事務局局長羅布告訴記者,“每年到陵園祭奠孔書記的干部群眾有七八千人,參與網上祭掃的干部群眾也有兩三千人,而且數量還在逐年增加。”
“孔繁森精神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折射著時代的光芒,閃耀著黨性和人性的光輝,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職30周年了,但孔繁森精神依然是我們阿里地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阿里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鄭勇表示,阿里地區常態化舉行宣傳宣講、祭奠拜謁、文藝呈獻等,推動干部群眾爭當孔繁森精神宣傳者、傳承者、實踐者、弘揚者。
平凡英雄閃耀繁森故里
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五里墩村,一處再普通不過的磚瓦房就是孔繁森的故居,這里“記錄”著他居家生活的點點滴滴;東昌湖畔,莊嚴肅穆的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黨員干部增強宗旨意識、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場所;在孔繁森的母校聊城市技師學院,爭做“繁森之星”在學生間蔚然成風……聊城是孔繁森的家鄉,傳承好、弘揚好、踐行好孔繁森精神是聊城義不容辭的責任——聊城連續兩年舉辦弘揚孔繁森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將紅色文化與舞臺藝術相結合,創排山東梆子現代戲《孔繁森》;聊城市孔繁森精神教學基地教授朱茂明重走“繁森路”,依據大量一手資料撰寫的《雪域之上》,引導著讀者走進孔繁森的精神世界……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在“繁森故里”,一位位“平凡英雄”走進大眾視野,成為新時代群眾身邊的“孔繁森”。
獲評“齊魯時代楷模”的高唐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杜立芝,40年如一日奔忙于田間地頭。“鄉里鄉親就是我的家人,田間地頭就是我的辦公室。”杜立芝說,扎根農村、服務農民,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她的夢想。“一生只為一事來”就是她從孔繁森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由“全國十大杰出檢察官”白云發起的“白云熱線”,20多年來牢記初心使命,成為覆蓋聊城市縣兩級檢察院和暢通“信、訪、網、電、視頻”多渠道的信訪平臺,被群眾稱為“貼心線”“平安線”“幸福線”;臨清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肖云光樹起“大白哥哥”檢察官品牌,采取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法治宣講、以案釋法,推動建成山東省首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關愛中心、山東省首家家庭教育檢察工坊、“未成年人保護聯盟”……
為了幫助鄉親父老擺脫貧困的生活狀況,人民大學研究生周潤秋毅然擔起了聊城度假區于集鎮太平新村黨總支書記的重任,將一個“種啥啥不活”的沙窩村打造成了四面環林、三面環水的美麗鄉村,帶領鄉親們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
為了根治鹽堿澇洼地,聊城市茌平區國有廣平林場場長王吉貴45年如一日植樹護綠,在平原曠野打造出了一片“綠水青山”,先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齊魯最美自然守護者”等榮譽稱號。
……
在聊城,人們敬孔繁森、講孔繁森、學孔繁森,做孔繁森式干部。這份初心使命,在千里之外的青藏高原,依舊存在。
出生在聊城陽谷縣的盧青山,2017年作為第17批赴藏博士服務團成員來到拉薩。服務期滿后,盧青山主動遞上留藏申請,決心到條件更加惡劣的阿里工作,成為首個留在阿里的赴藏博士服務團成員。“我是孔繁森的同鄉,孔繁森精神給了我無限動力,激勵我在任何地方和工作崗位都勇往直前。”因為工作能力突出,阿里地委將盧青山調任阿里地區投資促進局局長,他帶領全局上下僅用不到半年時間便完成招商引資21.6億元,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來自莘縣實驗初級中學的援青教師任鳳霞是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首位專職美術老師,她一干就是三年。任鳳霞知道孩子們的美術底子薄,便從簡單的構圖、色彩開始;知道多數學校沒有像樣的美術老師,便增加了送教下鄉的次數,從“怎樣上好一節美術課”教起。“在前期海北州舉辦的藝術節比賽中,我指導的孩子拿下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從去年開始,有的鄉鎮也有專職美術老師了。”
“孔繁森精神形成于聊城、綻放于高原、弘揚于全國。我們敬孔繁森、講孔繁森、學孔繁森,最重要的是做孔繁森式干部。”聊城市委書記李長萍說,30年來,聊城緬懷孔繁森,追尋孔繁森精神,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先進模范。
高原“繁星”點亮幸福格?;?/strong>
“原來我們村是傳統藏式村落,道路坑洼、塵土飛揚。如今,在山東援藏干部的幫助下,我們住上了嶄新的二層小樓,村莊道路平整干凈,公共浴室、超市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新建的高標準足球場和籃球場天天爆滿,村內處處是栩栩如生的手繪墻畫,已成為附近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曲美鄉拉貴村74歲的牧民多拉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如今,村里還開設了“幸福食堂”,每周一、三、五免費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午飯和晚飯。
歲月崢嶸30年,孔繁森精神帶動著聊城乃至全省、全國一批批對口支援干部來到青藏高原,為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努力奮斗。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18年,聊城大學畢業生宋杰和喬石響應聊城大學“西部計劃”的號召,來到了全國海拔最高的市——那曲市。缺氧、干燥、強紫外線等高原環境,培養了他們樂觀的心態、堅毅的性格和扎實的工作態度。“西藏更需要我們,我們愿意一直留著這里。”宋杰和喬石語氣堅定,他們也作為“西部計劃”宣講員,回母校動員更多校友走進西部、建設西部。

阿里地區人民醫院陜西援藏醫生李傳坤帶領當地醫生學習顱腦定位技術。
在阿里地區人民醫院,來自西安交大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李傳坤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完成了13例腦室外引流、開顱等高難度手術,相當于該院去年高難度手術量的兩倍;他還以“幫代教”的形式,大幅提升當地醫生的技術水平……
2018年,語文教師畢全亮主動申請援藏,從蓬萊跨越萬水千山,來到了4000公里外的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2022年,學生們的集體簽名挽留,令他再次遞交申請。今年十一假期,畢全亮自駕到獅泉河烈士陵園,緬懷了孔繁森,并下定決心像孔繁森一樣援藏10年。
“孔繁森是帶著藥箱下鄉的地委書記,他的小藥箱凝聚了他對阿里人民的深情厚誼,也是孔繁森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副會長、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安七一說,自2008年“同心·共鑄中國心”組委會發起面向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的大型醫療公益活動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3.2萬名醫務工作者深入青藏高原,為100多萬人次各族群眾提供了醫療志愿服務。
在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寬敞平整的柏油馬路直通家門,村民在家門口向游客展銷自制的特色農牧產品。“多年前,我們村交通閉塞,村民靠天放牧,曾是兜底貧困村。在聊城援青干部的幫助下,村里不但發展起文旅產業,還建起特色農畜產品實訓基地、精釀啤酒廠等產業。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村創業,村民實現了牧民到工人的轉變。”村黨支部書記索南才夫旦說。2023年,果洛藏貢麻村集體經濟收入187萬元,比2020年增長5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陳建樾說,從孔繁森精神的傳承賡續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和矢志不渝。
30年,從“繁森”到“繁星”,孔繁森精神早已化作一股力量、一面旗幟,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華,激勵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奮勇向前。
(大眾新聞記者 胡磊 孫亞飛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夏旭光 郭紹隆)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