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我市11個非遺項目參展,是除舉辦地濟南市外全省參展項目最多的地市。

當日,臨清龍燈作為唯一一個室外展演項目歡騰全場,東昌古錦制作技藝、臨清哈達織造技藝、聊城牛筋腰帶制作技藝、禮服呢布鞋制作技藝、臨清馮氏金銀細工制作技藝、金氏古箏、臨清松林家具制作技藝、臨清由家喜鋪傳統糕點制作技藝、臨清貢磚燒制技藝、景陽岡陳釀酒傳統釀造技藝項目在舜耕國際會展中心二樓東區的山東展區精彩亮相。參展嘉賓和觀眾對我市非遺項目作出高度評價,紛紛駐足觀賞體驗。


現場,藍、白、綠、黃、紅等不同顏色的哈達整齊地掛在展臺后的墻上,臨清哈達織造技藝傳承人許貴華正在向觀眾進行非遺產品介紹。在其不遠處的東昌古錦制作技藝攤位旁放有一架紡車,該項目的非遺傳承人梁平正在向觀眾介紹其精心制作的魯錦頸椎枕。“里面裝的是艾草和菊花,布料是用傳統織布機織制而成……”梁平說,魯錦布藝文創產品頸椎枕和小老虎香囊特別受觀眾喜愛,銷售火爆。聊城參展的禮服呢布鞋、牛筋腰帶,也深受觀眾歡迎。


現場,大家紛紛贊嘆臨清龍燈的恢弘氣勢,高舉手機拍攝記錄;近距離感受臨清哈達的精巧織工、金銀細工首飾的匠心獨運;品嘗景陽岡美酒、武大郎燒餅,欣賞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表演,沉浸式體驗名著經典;在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的清音環繞中,品嘗由家喜鋪傳統糕點,體驗松林家具的厚重,觸摸貢磚磚雕的歷史溫度。此刻,非遺與現代人們的生活實現了完美連接,煥發出新活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每兩年舉辦一屆,已連續舉辦了七屆,是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宣傳非遺保護理念、引領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平臺。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今年適逢我國批準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本屆非遺博覽會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為主題,突出“人民的非遺 文化的瑰寶 ”“融入現代生活 創造美好未來”等理念,邀請211個非遺代表性項目、100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展,全面展現20年來的非遺保護成果。博覽會將持續至21日。
文/圖 記者 陳桂芹 梁營營 通訊員 高夢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