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17日《聊城日報》1版

“張大哥,以后下雨天出門,不發愁了吧?”
“沒問題了,下雨下雪都不怕了!”
10月12日,省委統戰部派駐臨清市新華路街道新北村第一書記趙偉新來到作西店網格村查驗村里剛剛修好的水泥路??粗薜郊议T口的水泥路,村民張繼云高興地說:“以后下雨下雪的時候,再也不會踩兩腳泥了。”
近年來,省委統戰部派出多批第一書記,立足實際,引進“山東新階層同心惠民”“山東新階層服務鄉村振興”等多個發展項目,籌集資金近3000萬元。從城市到鄉村,一任又一任的第一書記立足民生福祉,抓黨建促振興、抓產業促增收、辦實事惠民生……統戰合力越聚越大,讓一個個村落實現蝶變,也為臨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大助力。
在田間地頭擎起一面旗幟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劉書記,您趕緊過來吧,電工老王正拿著棍子在我家門口呢……”2019年10月的一個深夜,省委統戰部派駐臨清尚店鎮前焦村第一書記劉曉建突然接到村黨支部書記王樹全的電話。村里用電管理和電費問題一度引發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由于問題復雜、牽涉面廣,各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在調研掌握實情后,劉曉建不躲閃、不拖延,多方溝通,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這件事讓他更堅定了建強黨支部、留下好隊伍的決心。
派駐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就是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干部派下去,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最細微的神經末梢,一定要抓班子、帶隊伍,建設堅強戰斗堡壘,提升基層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趙偉新說,支部強了,干部有威信了,才能干事兒。
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從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務工經商人員等群體中遴選適合人員,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以黨建引領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健骨”,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新模式;與黨支部書記和黨員談心談話,不斷建強“一線指揮所”和“前線先鋒隊”,在村級班子建設、村集體增收、社會治理等方面真抓實干,不斷增強鄉村振興“軟實力”……一批又一批第一書記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變化,把組織建設放在第一位,打造堅強戰斗堡壘,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事事沖在前,處處當表率,村民的參與熱情自然就起來了。不少村干部表示,“干事創業的底氣更足了”“解決群眾矛盾糾紛的辦法更多了”“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笑臉多了,黨員干部們的干勁更足了,鄉村振興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做老百姓風雨同舟的貼心人
“路修好了,路燈亮了,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說起村里的變化,遲彭店村村民常芝剛話語中透著自豪。
“每個早出晚歸的日子,誰不渴望一盞燈,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這是省委統戰部派駐臨清市潘莊鎮齊寨聯合村第一書記李翔宇以“黨員一盞燈”活動為契機,作詞、作曲并演唱的歌曲《黨員一盞燈》。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李翔宇與村“兩委”干部發動齊寨聯合村的民營企業家,同時整合黨員干部、鄉賢、在外人才、愛心人士等各方資源,凝聚多方力量,共籌集資金43萬元,安裝路燈1100盞,照亮了齊寨聯合村9個自然村的大街小巷。
“咱就是來為老百姓辦事兒的。”徐陽是省委統戰部派駐臨清市先鋒路街道小屯村第一書記。到任后,他挨家挨戶走訪談心,按照“現實最需要、群眾最期盼”的原則,為老百姓修好腳下路、送水到地頭,跑資金要項目,通過省委統戰部的牽線搭橋,陳江和基金會捐贈475萬元資助建設的先鋒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樓,于2019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切實解決了百姓看病難問題。
“到了哪個村,就是哪村人。既然來了,就要多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省委統戰部派駐新華路街道葡香村第一書記李玉江說。為了解決村民的養老問題,經過積極協調,李玉江促成了深圳市龍華區慈善會·天惠慈善基金捐贈30萬元支持新華路街道胡里莊幸福一號院建設。幸福一號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輻射周邊村鎮,配有老年食堂、衛生室、娛樂室等功能室,為破解農村“養老難”問題作出了有益探索。
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籌資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實施村內道路“戶戶通”工程;協調省內醫學專家為鄉村醫生進行培訓授課;把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駐村幾年間,一任又一任的第一書記帶著一顆火熱的心,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暖心人。
為鄉村振興建起“加油站”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
“今年中秋節的月餅銷售額比往年增長了20%。”新華路街道西胡村黨支部書記丁愛剛欣喜地說,為了支持臨清老字號胡里莊月餅產業做大做強,李玉江積極引導并促成與外地食品企業常態交流學習,幫助合作企業引進成型、拌料、烘焙、包裝等專業設備,提升生產線標準,在保留胡里莊月餅口味的基礎上改進制作流程,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胡里莊月餅是臨清老字號,但不能僅僅局限于做月餅這種節日性產品。事實上,胡里莊的日常糕點并不比月餅遜色。”李玉江說。為了把節日性產品變為“常態化”美食,村里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本土企業”發展模式,推動“村黨支部+本土企業”多方協作,聯合研發,增加了鮮花餅、綠豆糕、口酥等特色糕點,完善了產品鏈條,讓“小作坊”變成了“大工廠”。
發展產業要因地制宜。近年來,臨清市依托獨特的古桑樹資源,全力推動黃河故道古桑群資源保護和桑黃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形成集菌種選育、人工栽培、產品研發、全域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桑黃和金耳不僅成為臨清兩張“黃金”名片,也成為帶動鄉村發展和群眾致富的特色農業產業。
“根據省工作專班要求和臨清市委工作安排,結合幫扶村實際,我們和新北村委會聯合,將今年幫扶的100萬元資金投入智慧方艙金耳種植項目。”省委統戰部派駐新華路街道新南村第一書記楊偉樂說,“我們投入的加上地方上配套的,共建設30個方艙,預計11月底可完工投產。”據了解,與傳統種植方式不同,方艙不受季節、場地、環境等限制,能實現全天候生產。方艙通過智能調控技術,為金耳設置最佳生產環境,實現南方珍稀食用菌在北方工廠化生產。每個金耳方艙一年能種植10茬金耳,預計銷售額在2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還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屋”。
涓流共注,匯成江河;綿力齊聚,眾志成城。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在省委統戰部大力指導和支持幫助下,聊城市舉全市統一戰線之力,上下聯動,奏響了統一戰線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記者 呂曉磊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