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晨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要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就要全力做好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
9月29日,“E起興聊·網眼看民生”網絡主題宣傳之“不忘初心——紅色尋根之旅”專題活動舉行,采訪團先后走進陽谷縣、莘縣等革命老區,深入挖掘全市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收獲頗豐。
“1947年6月30日夜,劉鄧首長一聲令下,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余人,在位山至臨濮集300余華里的戰線上開始強渡黃河,我軍僅用一天兩夜一舉突破號稱能抵御40萬大軍的黃河天險。”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講解員的深情解說把采訪團成員帶回到那段烽火歲月。漫步在園區的石板路上,大家仿佛看到了當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身影,聽到了他們慷慨激昂的口號聲。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位于陽谷縣壽張鎮沙河崖村,園區共分為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渡河廣場和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館三部分。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如今的指揮部舊址真實再現了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在沙河崖指揮作戰和艱苦生活的場景。渡河廣場設計為兩階式,代表著劉鄧兩位首長曾來這里居住過兩次,廣場中央是按照1∶1的比例采用花崗巖制作的人物雕像,展現了劉鄧兩位首長帶領戰士們渡河的情景。紀念館展廳則通過大量的圖片、文字、影像資料,以及當時的一些文物,詳細地介紹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前情后果,共分為戰前形勢、渡河準備、強渡黃河、擁軍支前、劉鄧合作等八大板塊。
“看到這些珍貴的照片、文物和史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斗爭的艱辛與偉大,以及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學生馬圣琳表示,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她將用文字、圖片及視頻等方式講好講活紅色故事,提高聊城紅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步入莘縣張寨鎮蘇村烈士陵園,迎面可見一座高聳的烈士紀念碑巍然肅立,碑體用白色花崗巖砌成,紀念碑底座四周是以蘇村阻擊戰為主題的浮雕,正面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抬頭仰望,時空仿佛瞬間凝固,80多年前那段烽火歲月再次浮現眼前……
“1941年1月18日,為掩護魯西黨政軍首腦機關和群眾安全轉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三旅特務三營營長鐘銘新率九、十兩個連在蘇村阻擊敵人,我部指戰員用血肉之軀阻擊了10倍于己的日軍陸空聯合進攻,斃敵300余人,完成了掩護任務。我八路軍126名指戰員壯烈犧牲,僅8人生還。”說起那段歷史和那些頂天立地的英雄,解說員的聲音從激昂有力變得沉痛悲傷。
沿著紅色足跡繼續行進,采訪團來到了中共冀南區委員會舊址。“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宋任窮在抗戰年代工作、戰斗、生活的第二故鄉——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跟隨解說員的腳步,大家走進一條胡同,胡同口豎著一塊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標注著4處紅色景點——中共冀南區委員會舊址、宋任窮居住處、雙擁廣場、冀南區抗日根據地革命歷史陳列館。
老照片、抗戰地圖、舊電話機、軍用望遠鏡、破舊軍衣……一張張黑白照片、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幕幕珍貴影像,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也吸引著采訪團成員的目光,大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和相機記錄。
“未來,我們要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力,吸引更多人關注聊城的紅色歷史,激發大家的愛國情懷,讓聊城的紅色故事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自媒體代表趙子秋表示。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