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9日《聊城日報》1版
黃河滔滔、運河悠悠,百舸爭流,號角催征。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聊城人民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為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織就發展多彩經緯不懈奮斗的又一年。
時光荏苒,歲月崢嶸。從偏居一隅的魯西小城到現代化的“兩河明珠”城市;從1.0版的“東昌湖時代”邁入2.0版的“徒駭河時代”,再到如今大踏步跨越到3.0版“兩河時代”;從一窮二白、溫飽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再到如今進入工業化加速期、城鎮化擴張期、發展動力變革期、共同富裕破題期,加速駛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75年間,聊城人民櫛風沐雨、寒耕暑耘。75年間,聊城日新月異、加速蝶變。

75年的輝煌歷程一再告訴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立邦之本,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總結我國75年來經濟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通過經濟發展推動國家與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總定位、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咬定發展不放松
1978年12月召開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由此進入發展快車道,在聊城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吹響了現代化建設的奮發號角。從那時起,聊城人民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發憤圖強、團結實干,取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條擺脫欠發達、實現現代化的光明大道。
1979年,當時還稱聊城縣的許營鄉8姑娘植棉組和陽谷縣吳海大隊,首先推行了“以產定工,包產到組,聯產到勞”責任制,拉開了聊城境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奏。
1980年秋天,時為茌平縣博平公社的楊莊村黨支部大院內,新華社記者李錦定格了這樣一個鏡頭:村民楊呈海當年收入達到2200多元,這是當地村民以前幾十年才能攢下的錢。楊呈海連同楊莊也因此一同被載入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被譽為“繼小崗村之后的又一包產到戶的典型”,成為改革見證。

從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鼓勵群眾大種棉花脫貧致富,到推進京九鐵路、聊城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環境;從抓工業增強實力,到抓三產全面繁榮,聊城持續推動改革開放,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深入實施質量強市建設,“雙招雙引”成果豐碩,“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昔日以糧為主的傳統農區,變成了今天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興城市;昔日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群眾,過上了今天的小康生活;昔日的經濟發展“慢牽牛”正變成踔厲奮發的“奔騰馬”……實踐充分證明,抓經濟必須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發展必須自我加壓、奮勇爭先。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咬定發展不放松,才能掌握工作主動權,不斷推進新發展、開創新局面。
一張藍圖繪到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聊城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深度融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濟南都市圈等區域發展戰略,準確把握“穩”與“進”、“立”和“破”的辯證關系,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轉型要空間,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提升位勢能級,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大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敢于啃“硬骨頭”、打硬仗,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節點的突破,不斷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縱深推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現代服務業配套完善,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聊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聊城GDP相比2012年幾乎翻了一番,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49年的200倍;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1949年的0.15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44.62億元。發展的動力活力明顯增強,市場主體總量突破70萬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8%。
不僅如此,我市扛牢農業大市責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區域文化高地,賦能群眾美好生活。守護藍天碧水凈土,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同時,深入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聊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聊城實踐邁出堅定步伐。
三產融合展新姿
弄潮兒向潮頭立。
邁入新時代,聊城在全面建設農業強市、加快制造業強市建設的同時,加快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提一產、穩二產、優三產。三產融合,融出產業發展新格局,融出“六個新聊城”新圖景。
聚焦打造山東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西部“戰略支點”、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兩河明珠”城市,聊城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提升城市能級,深化城市精細管理,聚力推進縣域突破,不斷增強綜合承載力和聚集吸引力,全力促進市域協調發展。

濟鄭高鐵全線開通運營、雄商高鐵加快建設,高鐵時代飛奔而來;高鐵新區建設、東昌路綠色低碳改造,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綜合承載力邁上新臺階。“修舊如舊”修繕歷史街區,因地制宜改造網紅街區,突出特色建設城市書房,城市更有煙火氣、書香味,對外吸引力更強。全國半程馬拉松精英賽、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等重大體育賽事陸續舉辦,“兩河之約”文旅推廣季、全國首屆黃河流域美食文化節、新青年音樂節等重大活動精彩紛呈……
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是綜合性的,關鍵是找準優勢定好位,塑強城市特色品牌。近年來,聊城不斷健全完善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了城市秩序、活力與能級協同共進的生動局面。城市能級不斷躍升,城市建成區規模提高一倍,城鎮常住人口提高三分之一。探索文旅IP與三產融合新業態,把文化與歷史結合起來,融合國潮、時尚、藝術、數字等創新要素,持續打造各縣(市、區)文旅消費新場景。深入挖掘“最聊城”元素,全力打造獨具聊城魅力的城市IP、鮮明標識,全面提升城市辨識度、知名度、美譽度。如今的聊城,正在變為兼具傳統與時尚、更加近悅遠來的魅力之城。
發展成果惠民生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座城市的繁榮,不僅要看經濟增長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聊城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底線、優化公共服務、繁榮文體事業、堅守安全底線、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沒想到在店門口就能辦證,省心又方便,這服務太到位了!”錦云書店的經營者袁云躍沒想到,辦理出版物經營許可證根本用不著“跑腿兒”。日前,東昌府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聯合區文化和旅游局下沉到聊城欣悅購物廣場,“組團”為商戶提供上門幫辦服務。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近年來,聊城暢通聯系服務群眾渠道,建成135處“兩代表一委員”為民工作室、93處行業黨代表工作室,縣鄉兩級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更加健全。聊城銳意攻堅,下大氣力解決不動產證辦理難、回遷群眾超期安置房建設等歷史遺留問題,數十萬群眾從中受益。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每年承諾做好一批民生實事,公共服務持續優化,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群眾的好日子越來越有盼頭: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重點高職院校擴建升格;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25.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城鎮居民達到2012年的1.9倍,農村達到2.3倍。“民生溫度”更加可感可觸,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75年披荊斬棘,75年滄桑巨變。在聊城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一代接著一代干、一棒接著一棒傳,奮發圖強的號角始終響徹耳邊,推動聊城經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功崇惟志,惟有奮發。回望過去,聊城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中,有多少令人鼓舞的事跡值得謳歌,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書寫,有多少滄海桑田的變化值得描繪,有多少舒心愜意的情懷值得表白……
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聊城人民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定,必將開拓出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續寫“天下不敢小聊城”的嶄新篇章。
文/記者 王培源 趙宗鋒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