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明媚的陽光灑進陽谷縣郭屯鎮葛集村一戶普通農家小院,103歲的王玉英老人正在陪3歲的曾外孫女在院子里吹泡泡,祖孫倆其樂融融,小院顯得格外溫馨。老人雖已百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與人交流無障礙。
出生于1921年的王玉英是王鳳嶺烈士的女兒,1944年3月,擔任陽谷縣八區魏海村農會主任的王鳳嶺組織群眾為部隊征集糧食,因叛徒告密,被偽軍殺害,壯烈犧牲。當時只有23歲的王玉英和叔叔找到父親遺體時,征集糧食的任務清單已被鮮血浸透。
“那時候俺家開饃饃房,日子還過得去,但父親說他要保家衛國。父親還說,干革命就是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只要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死也值。”王玉英說,盡管早早失去了父親,但父親是她一輩子的榜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王玉英共有七個子女。“啥時候也不能忘了咱們是烈士的后代,啥時候都要做給烈士增光添彩的事。”這是王玉英經常教育子女的話。以烈士為榮,為烈士增光,也是王玉英立下的家訓,她要把父親留下來的寶貴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今年57歲的葛云法是王玉英最小的兒子,聽著姥爺的英雄故事長大的葛云法從小便立下參軍保家衛國的志愿,卻因身體原因未能如愿。兒子參軍,女婿是轉業軍人,他的遺憾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彌補。“我對部隊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平時看電視也愛看軍旅劇,《亮劍》里的臺詞都能背下來。”葛云法笑著說。
“娘,我的褂子開線了,您給我縫縫吧!”葛云法拿出自己的外套遞給母親,“整天還跟小孩兒一樣的不在意,拿來我看看。”王玉英一邊嗔怪,一邊拿起針線為兒子縫補衣服。“娘,我今天再跑一趟濟南送貨,下午就回來,你不用牽掛我。”接過母親縫好的衣服,葛云法和她道別。和往常一樣,王玉英把兒子送到大門口,送上車,握著兒子的手,一遍遍地叮囑“開慢點兒”。

“小兒子跑運輸,雖然賺錢,但也累,過上今天的好日子不容易。我能活到一百多歲,感謝黨的政策好,國家還給我們烈士子女每個月發補助金。”王玉英笑呵呵地說。如今在村里,王玉英一家愛國愛黨、和睦相處、向上向善的家風,被鄉親們贊不絕口。
2023年10月,聊城市雙擁志愿者協會專門組織應征青年到王玉英老人家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將此處定為“暖心實踐服務點”,定期組織志愿者來家中打掃衛生、送米送面。春節前,聊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陽谷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陽谷縣人武部以及聊城市雙擁志愿者協會共同來看望王玉英,向烈士后代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王玉英老人堂屋“傳承英烈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的展板上,展示著王鳳嶺烈士后人的事跡,他們繼承烈士遺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一代代人用不同方式報效國家:
大孫子葛海敬在水泥廠擔任工程師,完成公司30多個項目產品的生產調試工作,年年被評為“職工明星”;
小孫子葛海博在部隊服役5年,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士官”,退役后任某醫藥公司銷售經理;
孫女葛金杰是交警隊輔警,負責轉接市民熱線處理工作,及時解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工作者”;
孫女婿薛洪剛曾在部隊服役16年,在軍內外報刊發表文章2000余篇,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孫女婿劉平印大學期間入伍,退役后進入鄉鎮衛生院工作,憑借高超醫術和良好醫德贏得群眾認可,辦公室里掛滿了群眾贈送的錦旗;
外甥張之偉是監獄民警,連續7年獲得嘉獎,被評為山東省監獄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外甥湯之楹、湯之森、湯之康三兄弟及愛人分別經商、傳播中醫文化、辦企業,成為各自所在行業的精英;
……
“母親一直教育我們,紅色基因是我們家最大的財富,要用行動為烈士榮譽增光添彩。我為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庭而自豪,更覺得有責任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葛云法說。
文/圖 記者 呂曉磊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