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景區,游客越來越多了!”
涼風拂過蘆葦蕩,驚起幾只白鷺。濕地深處,山東淄博高青縣常家鎮蓑衣樊村的付大姐穩穩立于船頭,面對滿船游客,語氣里滿是自豪。“十多年前,我們村還是省級貧困村,靠種稻打魚勉強糊口。誰能想到,現在我能當上游船售票員,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回三四十趟。”

蓑衣樊村俯瞰圖。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常家鎮供圖
蓑衣樊村,這個明末清初因樊姓人家定居并以編織蓑衣聞名的村莊,因多次遭受黃河水侵襲,產生了大片鹽堿地,村民只能靠種稻打魚為生,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增收途徑有限,一度陷入發展困境。
轉機始于土地流轉與產業結構調整。2020年4月,村“兩委”成員帶頭村民積極參與,成立了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村里的‘旅游專業合作社’和‘文化旅游公司’,積極助力推動‘公司+農戶’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村民變成了股東,每年都有分紅呢。”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司國營介紹。
目前,全村1570畝土地實現了流轉,進行了規模化經營,形成了稻田養蟹和藕池養蝦的立體種養產業,憑借獨特口感,大米單價得以提升,再加上每畝5000元左右的螃蟹收益,產出效益較流轉前提高了近3倍。
“我們村現在有超過90%的村民直接或間接從事鄉村旅游行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0.8萬元提高到2024年3萬元。”司國營說著,臉上漾起了笑容。

蓑衣樊村水稻、螃蟹雙豐收時,村民在捕捉稻田蟹。朱笑攝
付大姐每日所乘坐的游船,悠然往返于蓑衣樊村和淄博天鵝湖溫泉國際慢城(以下簡稱天鵝湖國際慢城)之間。作為曾經的黃河泄洪區,如今,天鵝湖國際慢城也通過濕地生態修復,恢復了濕地面積2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超過85%。
“快看,那片蘆葦稈上的鳥!”順著講解員指引的方向,游客們凝神屏息,見到了難得一見的震旦鴉雀。它體型小巧玲瓏,羽色棕褐相間,喙部尖細如鉤,因其珍稀程度被譽為“鳥中大熊貓”。講解員介紹道:“它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水質稍有欠佳、蘆葦長勢不夠茂密,便難覓其蹤。”
然而,在天鵝湖國際慢城,澄澈的水域里小魚游弋、微生物繁盛,已吸引了50多只震旦鴉雀在此“定居”,它們在蘆葦蕩里筑巢、覓食,與200多種鳥類共舞長空。能留住這些挑剔的“貴客”,全靠當地實打實的生態底氣。

天鵝在此棲息。孟慶吉攝
這片濕地更是座“自然課堂”。據介紹,作為省級中小學研學基地,這里已累計接待15萬人次師生。一系列深挖黃河文化與濕地生態的課程讓知識變得鮮活:孩子們趴在觀鳥臺寫觀察筆記,在蘆葦叢旁辨認不同鳥類的羽毛,在生態實驗室里探究“濕地凈化水質”的奧秘。當孩子們的小手輕撫過蘆葦葉,抬頭望見震旦鴉雀的身影,生態保護的種子便已在他們心中悄悄扎了根。
從昔日的鹽堿灘、貧困村,到今日的生態明珠、旅游熱土,蓑衣樊村與天鵝湖國際慢城的變遷,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不僅重塑了鄉村面貌,拓寬了百姓的致富路,更守護了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傳承著深厚的黃河文化,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鄭昕橋)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