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
我今年75歲了,在碼頭上一“扎”就是50多年。從人拉肩扛,到實現全貨種、全流程自動化,再到躋身世界第四大港,我親歷了青島港發展躍遷的非凡歷程,見證了中國港口在全世界從追趕者變成領跑者,心里那個自豪勁兒呀,真是說不完、道不盡!
現在,我還時常來到碼頭,和大家一起交流技術難題、進行創新攻關。一得空,我就督促著年輕人苦練“絕活”。因為,咱碼頭工人只有把專業本領練得扎扎實實,才能為港口建設打贏每一場“攻堅戰”,也才有“叫板”世界紀錄的資本。
我自己正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1984年,港里引進第一批橋吊,我被選為首批集裝箱橋吊司機。可說明書全是英文,我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怎么辦?抱著英漢詞典一個詞一個詞查、一頁一頁“啃”,硬是攻下了技術原理;為攻克橋吊故障,寫下的筆記有80多萬字……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心氣兒,我和團隊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絕技,9次刷新世界裝卸紀錄。
這種創新勁頭一直在持續:2006年,港里號召節能減排。我們一次次摸索,終于借鑒飛機空中加油的原理,給輪胎吊加裝了“空中電線”,讓這個原本燒柴油的“大家伙”靠著電流驅動就能順暢運轉;2019年,我們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傳統碼頭雙起升橋吊遠程操控。操作員在中控室輕點鼠標,幾十米外的橋吊就能精準響應……
我一直關注著黨和國家關于產業發展的政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我打心底里贊同。
讓我們的港口更現代化、更“聰明”,這正是我最大的盼望!未來5年,我盼著人工智能“融”進碼頭作業,給港口一個更聰明的“大腦”:可以預測物流潮汐、提升作業效率,還能讓港口“吸”入清潔動力、不“呼”二氧化碳,成為名副其實的“零碳”港區。
新時代是港口工人創新創造的時代。我也盼望著,能帶出一批懂算法、通業務、曉綠能的新型“金牌工人”,讓老一輩的絕活在年輕人手里“長”出新花樣!
(本報記者劉艷杰采訪整理)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