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搭建“迷你工廠”到給生產線裝“智慧大腦”,技能比拼折射產業煥新人才需求
技能人才,何以向“新”而行

前段時間,在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上,智能制造、數字技術等前沿技術賽項設置占比過半,這一變化不僅勾勒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清晰脈絡,更向廣大技能人才發出了向“新”而行的信號。這些前沿賽項背后蘊含著怎樣的人才需求導向?作為工業大省的山東,又該如何精準培育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能人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參加大賽的教練、選手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采訪。
新生產模式催生技能新需求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產品,而是追求個性化、特色化的商品,這使得‘多品種、小批量、定制化’的生產模式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將傳統工廠改造為智能工廠,懂得智能化生產線安裝、組網、運維的技能人員需求激增。”工業4.0賽項教練、山東工業技師學院現代制造工程系教師許光華說,如今,工業4.0賽項被列入全國技能大賽,引導著技能人員關注這一發展趨勢。
許光華介紹,工業4.0賽項真實還原了智能工廠的生產環境。“考題是用戶下單了一個定制水杯,需要透明杯體、紅色杯蓋,還要將4枚鋼珠放入杯中,然后壓合在一起。從搭建生產設備、編寫網頁和PLC程序,再到進行定制化生產、回收數據等,和工廠生產定制產品的過程一模一樣。”
把生產車間搬進賽場的,還有機器人系統集成賽項。半封閉的工作間內,一支黃色的機器臂正在等待著選手們讓它“活”起來——先把機器臂、夾具、傳感器、控制系統等零件組裝起來,再編寫程序,讓機器臂能夠完成特定任務。
“很多人以為機器人買來就能干活,其實不然——機器人本體就像手機機身,沒有系統和App根本用不了。”機器人系統集成賽項教練、山東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蘇子民介紹,機器人系統集成要解決的,正是通過給機器人當“指揮官”,讓他們聽懂技術人員的指令,并按照指令工作。賽項模擬的是新能源電池組裝、零件分揀等,都是當下工廠最需要的技能。
教學從“跟著課本走”變“跟著產業走”
前沿賽項“出圈”,折射出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過去幾年,工業機器人在智能制造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此相對的是,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人員人才缺口較大,系統集成工程師、離線編程工程師等崗位供需比達1∶8。”蘇子民說,機器人系統集成被列入全國技能大賽,正是想以賽促訓、以賽促教,促使院校積極對接大賽標準推進教學改革。
隨著大賽前沿賽項的不斷增設,讓教學從“跟著課本走”變成“跟著產業走”,成為越來越多教師們的共識。
“集成電路工程技術賽項是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新增設的賽項,重點考察選手站在集成電路全流程的視角整體優化、提升產品性能的能力,這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當前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創新的需求高度契合。”臨沂市技師學院集成電路工程技術賽項教練、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關開芹說。
在賽場,集成電路工程技術賽項是模擬一款芯片生產過程,要求選手像芯片公司的工程師一樣,根據已知條件獨立完成一款硅基電容式MEMS麥克風芯片的電路設計、制造、測試與應用。
“這考察了選手從電路設計到工藝實現,再到測試應用的全流程能力,反映的是企業對綜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集成電路工程技術(國賽)項目銅牌獲得者、臨沂市技師學院教師鄭澤欣說,通過參加全國技能大賽,親自動手完成不同模塊工作,讓自己更加清楚未來的教學方向。
多維發力,培育新型技能人才
在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上,來自山東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的選手劉豪然、葛煒平獲得機器人系統集成賽項金牌。對于該賽項的日常訓練,他們有著自己的思考。
“在參與浪潮信息內存條彎曲度檢測機項目時,我們根據企業需求調整程序,解決實際生產中的精度問題,這比課堂練習更具挑戰性。”葛煒平說,在校期間,他先后參與3個校企合作項目,這種“項目式學習”模式,不僅讓自己更清楚生產一線所需技能,更在團隊協作、問題解決、決策溝通等方面得到鍛煉。
葛煒平的經歷,是山東全面優化技工教育供給結構、實施產教融合提升行動的生動寫照。今年,山東印發《山東省支持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若干措施》,明確支持技工院校加強與各類龍頭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合作,鼓勵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
作為工業大省,山東超過一半的技工院校開設了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相關專業。“十四五”以來,累計安排資金1.73億元,圍繞高端裝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先進產業需求,遴選13所技工教育優質學校、54個優質專業給予獎補支持。
以賽促訓、以賽促學,是山東培養向“新”技能人才的又一重要手段。目前,已經成功舉辦兩屆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其中,第二屆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共設置106個賽項,較上一屆增加了17個賽項。其中,世賽選拔項目66項、國賽精選項目40項,與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賽項保持一致。
“下一步,我們將從發展方向、產學協同、校企合作等方面集中發力,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規模與培養質量,并通過組織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加強競賽成果轉化,不斷提升技工院校辦學質效,引導更多技能人才向‘新’而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說。
?。ù蟊娦侣?middot;大眾日報記者 齊靜 通訊員 程鵬)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