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魚邱湖街道麻莊村的田野里,拖拉機的轟鳴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鼎昇種植家庭農場的李金陽站在地頭,指揮農機作業。受持續陰雨影響,土壤水分飽和,趁著天晴翻地散墑,成為關鍵任務。
“正是農時緊要關頭,一臺拖拉機一天要翻200畝地。”李金陽邊說邊俯身拾起一塊剛翻出的泥塊,掰開了揉,又輕輕摔到地上。“再有三四天,就能播上小麥。”他語氣平穩,儼然一副“老把式”模樣。誰能想到,5年前,他還只是個從未下過地的“門外漢”。
1994年出生的李金陽,高中畢業后曾在城市輾轉打拼,開過挖掘機、做過銷售,也在縣城有過穩定的工作。2020年,他到濟南一家無人機培訓公司做銷售,天天與無人機打交道,讓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把這門技術用到自家地里?
與父親李保祥商量后,他花了4萬多元買了一臺植保無人機。第一次試飛,藥霧細、噴灑勻,一天能干過去人工好幾天的活,李金陽第一次體會到科技種田的威力,也看到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潛力。隨后,他辭去了在濟南的工作,帶著妻子回到高唐老家,與父親一起承包了500畝地,干起規模化種植。
剛開始種地時,父子倆仔細算了一筆賬。要想把規?;N植搞好,光靠租機器不現實,必須得有自己的農機裝備。一臺機器能用十幾年,算下來比租更劃算。從2020年起,李金陽每年都會拿出凈收入的三成更新農機。
“這幾年,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太給力了。”李金陽指著倉庫里的烘干機說,“這臺新機器政府補貼了我5萬元。今年陰雨天氣多,糧食收回來就能烘、能儲,不愁曬不干、賣不上價。”如今,他的農場里,拖拉機、撒肥機、收割機、鏟車等各式農機裝備一應俱全,農場已實現從播種到收儲的全程機械化,遠程監測、智慧大腦等新技術也成為“標配”。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李金陽積極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麻莊村等周邊農戶提供農藝指導和農機服務。通過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幫助農戶每畝地降低成本100元,每季畝產提高200斤。
“種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要讓更多人都把地種好”成了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跟著他學新技術、用新設備,嘗到了現代農業的甜頭。因服務農民成效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突出,李金陽還被推選為村級后備干部。“自己干好了不算啥,還得帶著鄉親們一起過好日子。”他說。
今年,李金陽的農場規模已擴大至1500畝,土地越種越多,信心也越來越足。“有技術、有政策、有干勁,這地肯定能種好。”李金陽笑著說。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