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換”一歲,這看似微小的步幅,在14億人口的巨大體量之上,丈量出的是一條極不平凡的軌跡。
“我們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夠使得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從2024年的79歲基礎上再提升1歲,達到80歲左右。”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在答記者問時,就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作出回應,并認為“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約35歲,到1998年上升到71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再到2024年達到79歲,如果把中國歷年人均預期壽命數字連在一起,一條穩步上揚的“生命線”清晰可見。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每五年增長了1歲。下一個五年,我們還有信心再提高1歲,邁向80歲的時代坐標。

五年“換”一歲,這看似微小的步幅,在14億人口的巨大體量之上,丈量出的是一條極不平凡的軌跡。從“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感嘆,到如今“八十歲不稀奇”的尋常,這條昂揚向上的生命曲線,勾勒出健康中國建設的堅實足跡,見證了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深刻轉變。
每一個“1歲”的躍升,都是對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高質量發展綜合成效的一次檢閱。它背后,是世界最大規模的醫療衛生體系和社保體系的堅實托舉。截至2024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9萬所,超過90%的居民能在15分鐘內抵達最近醫療點;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持續下降,結核病、乙肝和艾滋病等傳染病維持低流行水平;東中西部醫療資源差距逐步縮小,資源配置更趨均衡……這些點滴進步,共同繪就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立體圖景。
理解“1歲”之變背后的支撐,方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人均預期壽命作為關鍵的結果性指標,不只是一個衛生統計學上孤立的數字,它映照的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更深層次地折射出一個國家“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放眼全球,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進步在國際舞臺上令人矚目。在對53個中高收入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統計中,中國排名第四;在G20國家中,中國排在第十;即使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仍然超過21個高收入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這說明,健康雖然需要物質經濟基礎,但并非單純的線性關系。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指標有很多,其中,國家是否真正將人的發展置于核心地位,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人均預期壽命向80歲邁進,我們迎來的不僅是一個數字里程碑,更是一個人口結構深刻變化的新階段。長壽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全新的社會課題。
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壽命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疊加,意味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構建多層次、普惠性的養老服務體系,培育充滿活力的“銀發經濟”,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同時也要注意到,長壽不僅意味著生命長度的延伸,也關乎生命尊嚴、生活質量的提升。這意味著公共政策的著力點,需要從關注“人均預期壽命”向關注“人均健康預期壽命”轉變,著力完善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復、安寧療護等服務,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讓老年人享有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另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公平與可持續性。一個平均壽命很高的國家,如果群體差異極大,其政策意義也要打折扣。如何讓偏遠鄉村的老人,也能分享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健康紅利?這考驗著醫療資源均衡布局的決心與魄力。如何確保養老金、醫保基金的可持續運行,維護社會保障體系的韌性?這無疑需要完善政策體系,進行前瞻性改革。答好這些課題,事關健康中國建設的成色,更關乎民眾未來的福祉。
從“1歲”之變看健康中國堅實足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努力,更是需要每個公民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當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意義非凡的“1歲”增長,才能真正轉化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與紅利。
(大眾新聞記者 趙曉昕)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