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李子驕 濟南報道
“當,當,當——”
2025年7月7日上午9時許,伴隨著莊嚴渾厚的和平鐘聲,全面改造升級的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http://3d.sdkrzzjng.com/)正式煥新開館。
十年前的今天,全國首個3D抗日戰爭紀念館——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第一次與全網觀眾見面。上線十年來,紀念館累計訪問量超5億人次,成為重要的線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融合了AI、元宇宙、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煥新亮相,實現了從傳統3D展示向深度沉浸、智能交互的數字化蛻變,推動紅色教育從“單向傳播”進入“全民共情”時代。
跨越十載春秋,我們再一次相聚在這紅色豐碑之下。這是一場科技與歷史的碰撞,是一場偉大抗戰精神和沂蒙精神的薪火相傳!
改版升級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中,山東形成了魯中、魯南、渤海、膠東、濱海五大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山東軍民浴血奮戰,為民族獨立和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戰略貢獻。
如何讓“年輕代”“網生代”對這段壯烈歷史真正入腦入心?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用十年探索交出答卷。
此次升級聚焦技術應用、內容體系、體驗模式三大維度,形成了包括多端無感訪問、元宇宙共覽空間、深化展廳內容敘事、高精度還原關鍵場景、創新社交化傳播、智慧互動體驗六大核心亮點。
“這次升級的核心突破,在于引入元宇宙和AI大模型技術,實現了虛擬空間的跨平臺實時交互。”項目負責人介紹,此前的3D展館是“單人瀏覽”模式,引入元宇宙技術后,每位參觀者擁有專屬數字分身,可在虛擬展廳中實時交流參觀感受,協作完成例如向烈士獻花、點燃火炬等集體儀式,使線上參觀從個體行為躍升為社群共情體驗,極大便利了主題黨日、線上研學等集體活動的開展。
不僅如此,紀念館還全新開發了AI智能導覽助理。參觀者可隨時向其詢問展陳內容的背景、山東抗戰的史實細節,獲得即時、翔實的解答,深化對光輝歲月的理解。
“我們致力于打造一個史料翔實、展陳生動、訪問便捷、互動智能的線上抗戰紀念與教育空間。這是山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新時代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的重要實踐。”該項目負責人強調。
以科技之筆讓抗戰精神可感可傳可永續
動動手指,點擊屏幕,即可“漫步”在升級后的網上紀念館里。抗戰歷程廳里,氣勢恢宏,全景展現了山東抗戰的光輝歷程;日軍暴行展示廳里,凝重肅穆,一份份史料、一張張圖片,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武裝斗爭廳里,驚心動魄,生動再現了當年的戰斗場景;抗戰英烈廳中,莊嚴肅穆,敘述著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跡……
“漫步”在網上紀念館里,參觀者可與虛擬英烈形象進行“時空對話”,可化身指揮員運籌帷幄,可在紅歌互動區演唱經典歌曲,也可在特定點位生成專屬海報,并分享到朋友圈。
“網上山東抗戰紀念館的改版升級精準契合當下,尤其是年輕人的信息獲取習慣,有效補齊了線上抗戰教育的短板。”歷史愛好者林女士表示。
“該館整合了山東抗戰的珍貴史料與研究成果,堪稱‘永不落幕的展覽’和‘互聯網時代的革命歷史教科書’,賦予‘互聯網+’更深厚的內涵。”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杜學霞評價:“其社會價值在于教育警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學術價值在于為山東抗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平臺。從實體館的‘年訪一次’到云上館的‘指尖抵達’,我們守護的不只是記憶,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脈。”
從3D實景到元宇宙共覽,從信息展示到情感共鳴,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以科技之筆,創新了數字時代紅色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表示:“期待煥新上線的紀念館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持久而重要的作用,讓抗戰精神可感、可傳、可永續。”
當年革命先輩以熱血鑄就長城,今日我們以數字技術守護記憶——這場跨越時空的接力,正是抗戰精神“永不落幕”、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的最佳注腳。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