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兩創”為鄉村治理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擅用儒家文化思想賦能鄉村治理,可以“激活”一座座村莊;“親仁善鄰、以和為貴”能夠激活鄰里道德認同感與集體歸屬感;“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涵養鄉村良好風尚;優秀的家風家訓傳承,助力現代文明理念落地扎根……

儒家文化“激活”一個村
近年來,曲阜魯源新村堅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中尋找鄉村治理靈感,借助孔子誕生地、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優勢,將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治理,并轉化為振興動能,建成了兼具文化魅力和儒韻民風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魯源新村高標準建設儒學美德示范街區,引入孔子郵局、孔府印閣、徐弓坊等文化體驗區;回鄉創業的年輕人,為游客設計孔府糕點、孔門手作等特色伴手禮;《禮儀之邦》《射禮舞》等傳統文化藝術表演不斷;“孔子茶文化體驗中心”可以感受茶文化,還可以體驗桑皮紙制作、拓片制作等非遺項目;文明禮堂能體驗中式婚禮;漢風藝術是村民制作弦絲畫的地方。
“和”蘊含著儒家社會治理思想的精髓。魯源新村的“和為貴”調解室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運行,除了調解矛盾,工作人員還上門給大家講解政策、普及法律知識。智慧魯源App,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上門式”調解、普法服務,助力現代科技與和諧儒風交匯融合。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點,魯源新村將弘揚文明鄉風與豐富文旅業態相結合,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浸潤著村莊的善治之道。

“狀元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
濰坊市濰城區南關街道西南關社區因清朝末年一條胡同內孕育出兩位狀元曹鴻勛、王壽彭,而聲名遠揚,該社區深入發掘“狀元文化”精神內涵,創新推出“德、勤、孝”社區文化三字經,通過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樣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融入社區基層治理,取得良好社會成效。
在社區治理層面,濰城區南關街道西南關社區倡導“以德為基、以德育人”的治理理念。探尋“狀元胡同雙牌坊的由來”“四眼井的傳說”等歷史典故,將狀元養成需要具備的“寬容仁厚、自律上進”品德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通過開展“身邊好人”“爭做社區德育狀元郎”等活動,進一步弘揚厚德載物、與鄰為善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曹鴻勛“狀元孝母”的民間故事被廣為傳頌,社區圍繞“為老”主題,激活多元參與主體、鏈接更多服務資源、縮短養老服務半徑、延伸養老服務觸角等方式,探索出一條居家養老新模式,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社區老年人就近享受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
在家庭教育層面,奉行“勤奮、勤勞、勤儉”的“三勤”家風傳承。以曹鴻勛、王壽彭出身貧寒卻高中狀元實現成功逆襲的勵志故事為榜樣,建設狀元文化長廊、初心影院、老屋茶舍等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讓居民近距離感受狀元文化的魅力。
為營造“處處飄書香,人人愛閱讀”的勤學氛圍,該社區打造“狀元胡同書屋”“淺拾光”等近十處閱讀場所,全天向居民開放,社區閱讀蔚然成風。

家訓家書曬出來,文明鄉風吹起來
家風相連成民風。“節儉持家,勤學不輟”是禹城市梁家鎮東店村不少家庭的家風家訓。東店村還是有名的博士村,先后培養出7名博士生、22名碩士生。印有“節儉持家,勤學不輟”的門牌,展示各個家庭家風的同時,也時刻提醒家庭成員牢記、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禹城市梁家鎮將家風建設與推進移風易俗相結合,倡導婚事新辦、孝敬老人、勤儉節約等良好風尚,發動家庭成員共同抵制不良風氣,反對人情攀比、鋪張浪費,助力現代文明理念落地扎根。
萊州市金倉街道倉東村設立手寫家書展示欄,邀請村里“五好家庭”成員以家書的形式分享家庭和諧幸福的經驗。村里還開展了“立家訓 樹家風 曬家書”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全村百余戶家庭積極參與,“家訓除陋習 家書傳新風”的理念傳播到家家戶戶,不斷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讓鄉風文明落地生根、遍地開花。
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臺頭村有自己的《村規民約》《美德健康60條》。淄川區持續深入開展家風村風行風建設,在修訂村規民約時,把整治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納入其中,制定《淄川文明、信用、新風30條》、編寫《美德健康60道》,并依托“明理胡同”等宣講陣地,大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講,扎實推動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持續養成。

孝德文化培育文明村風
在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鳳凰嶺村有這樣一段母慈子孝的佳話:該村肢體三級殘疾人欒守山與妻子悉心照顧智力二級殘疾的百歲母親。他們相互關愛、相互扶持,不僅詮釋了孝德文化的真諦,也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近年來,太保莊街道大力弘揚孝德文化,尤其關注轄區高齡老人,在重要節日給高齡老人送溫暖、送祝福,為各村最高壽老人祝壽、舉辦祈福百家宴等特色活動,切實提高老年群體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自孝德文化建設開展以來,優良的家風帶動村風、民風不斷好轉。太保莊街道80個村全部完成了村規民約的修改制定,各村面貌煥然一新,村里廢棄土地上建起互助養老院,設置日間照料間,4個村子建起了老年食堂,村里的老人花很少的錢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的飯菜。
借助孝德文化建設,太保莊街道努力健全以德治、自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積極構建以德治為先、自治為基、法治為本的“三治融合”模式。
(大眾新聞記者 師文靜 整理報道)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