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慶功
目前,每周至少使用一次ChatGPT的獨立用戶總量達到7億,約占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普及速度兩倍于移動互聯網;AI手機滲透率在2024年飆升至17%,2025年預計達34%。面對AI,現實中卻分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人主動解鎖AI工具提升效率;有人則滿足于做技術成果的“旁觀者”,認為只需享受AI服務,不必掌握使用能力,就像只聽歌不作曲、只看文不寫作一樣。
“消費即可”,混淆了“專業技能”與“基礎工具”的本質區別。寫作、音樂等才藝可作為少數人的專長,但AI絕非小眾興趣的延伸,而是像互聯網、智能手機一樣滲透生活肌理的基礎設施。澎湃新聞2024年跨國調查數據顯示,18—24歲的年輕群體中,44%的人已使用過ChatGPT,其中近三成形成規律使用習慣,這意味著年輕群體中已有近四成在主動擁抱AI,而移動互聯網同期普及階段的滲透率僅為19%。反觀那些固守“消費即可”觀念的人,忽視了AI對工作與生活的重構力——如今求職市場上,會用AI輔助數據分析的文員更具競爭力,善用AI優化流程的創業者更易突圍,就連教育、醫療等領域,AI工具也已成為專業人士的標配。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年智能手機普及初期,不少人認為“手機能打電話、發短信就夠了”,直到微信社交、移動支付成為生活必需,才發現不會掃碼付款、不懂線上掛號的人,正在被社會運行的主流節奏邊緣化。如今的“智能鴻溝”比當年的數字鴻溝更復雜,它不僅體現在“會不會用”,還體現在“能不能用得好”。當別人用AI高效完成報告、優化方案時,固守傳統模式的人可能面臨效率落差;當企業更青睞“人機協同”型人才時,拒絕學習AI的從業者可能遭遇職業瓶頸。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技術迭代的“邊緣化風險”不再局限于老年群體。有分析顯示,會計、編輯等程序化崗位正被AI快速替代,而具備AI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就像當年不會用電腦的職場人逐漸被淘汰,如今不愿擁抱AI的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錯失發展機遇。
當然,擁抱AI并非要求人人成為技術專家,而是建立“主動適配”的意識。就像我們不必懂編程也能熟練使用微信,不必懂芯片原理也能玩轉智能手機一樣,普通人學習AI,核心是掌握其應用邏輯——用AI提升工作效率、簡化生活流程、拓展認知邊界。輕量化大模型的普及,已大幅降低AI使用門檻:AI一鍵閃記、智能導航預判等功能,本質上都是為普通人設計的便捷工具,只需稍加嘗試就能快速上手。OpenAI的研究也顯示,AI的非工作用途增長已超過職場場景,娛樂、學習、生活咨詢等輕量化應用成為普通人接觸AI的重要入口。
技術革新的浪潮從不會因觀望而停歇。當年那些主動學習使用互聯網的人,如今正享受著數字時代的紅利;而今天主動擁抱AI的人,終將搶占未來發展的先機。與其等到AI全面融入生活才被迫適應,不如現在就邁出學習的第一步。畢竟,在這個技術重塑一切的時代,主動參與遠比被動接受更有意義,積極學習遠比墨守成規更有出路。擁抱AI,不是選擇題而是時代必修課。
2025-11-14 10:17:12
2025-11-14 10:16:32
2025-11-14 09:52:5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