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學
10月15日,中國作家“駐村”計劃啟動,這是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精神的具體實踐,是文學界積極響應號召、以文藝力量賦能鄉村建設的生動體現。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系,是承載鄉愁記憶與人文精神的熱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鄉村始終是濃墨重彩的篇章。它既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也是作家觀照現實、書寫時代的重要場域。綿延的鄉土不僅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更珍藏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密碼。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作家與鄉村大地一直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一部現當代文學史也是中國作家鄉村敘事的見證。進入新時代,中國鄉村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大作家走進鄉村、記錄鄉村,不僅是為了守望故土、留住鄉愁,更是為了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建立更深厚的聯結。
文學要真正面向鄉村,首先必須完成視角的根本轉變:從“書寫鄉村”轉變為“傾聽鄉村”。這意味著作家需要摒棄高高在上的姿態,真正地“下沉”,讓雙腳沾滿泥土,讓心跳與土地的脈搏同頻共振。這不僅是一次采風,更是真正的融入。如同柳青筆下《創業史》中的梁生寶,之所以血肉豐滿,正是因為柳青在皇甫村扎根十四載,早已將自己活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他寫的不是“他們”的故事,而是“我們”的命運。
鄉村絕非文化的荒漠,而是一座蘊藏著中華民族生存密碼與精神原動力的富礦。這里有多重維度亟待發掘:鄉村是時間的容器,祠堂的碑刻、老人口中的傳說、節慶的儀式,它們無不承載著一個民族集體的記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至今仍在鄉村的耕作傳統、鄰里交往中生生不息。方言土語中,蘊藏著被標準語所過濾掉的、無比鮮活生動的細微感受。
面向鄉村的文學,最終指向的應是未來,應是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想象與精神動力的“啟示錄”。文學能做什么?它可以記錄巨變中的靈魂戰栗,它可以探索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可能,可以重塑一種基于土地倫理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觀。愿我們的筆,能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因為,只有當文學真正擁抱了鄉村,我們才能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重新確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腳下的路將通向何方。
2025-10-23 10:24:02
2025-10-23 10:23:32
2025-10-23 10:22:5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