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聯合申報的《煤炭綠色管道輸運及高效利用工業化成套技術》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套技術不僅攻克了煤炭長距離綠色運輸的世界級難題,更在“疆煤外運”“北煤南運”等國家戰略中,為構建綠色、高效、安全的能源運輸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

煤炭,能像自來水一樣,從管道里“流”到千里之外嗎?
在陜西,一條全長727公里的地下“能源動脈”正日夜不息地輸送著“烏金”。這背后,是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三代科研人跨越40年的堅守與突破。
突破壁壘,管道輸煤引領能源運輸變革
圍繞管道輸煤這一構想,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歷經數十年科研攻關,系統解決了多粒度級配煤漿制備、超長距離穩定輸送、復雜地形防堵防漏、智能調控預警等關鍵難題,實現了從理論探索到工程實踐的全鏈條創新。
整套技術成功解決了千萬噸級規模多粒度級配煤漿的穩定制備,揭示了超長距離管道內固液兩相流的動力學規律,解決了在黃土高原、山區等高落差復雜地形中,煤漿易堵塞、易泄漏的行業痛點,并構建了智能預警與運行調控系統,保障了管道“大動脈”的長期安全暢通。
如今,該套技術已在陜西神渭輸煤管道成功應用。這條全長727公里的“能源動脈”,年輸煤能力達1000萬噸,日輸送原煤最高達3.23萬噸,相當于每日替代上千輛輛載重30噸卡車的運力。建成后的神渭輸煤管道每輸送1噸煤炭,綜合成本比鐵路運輸低120元,碳排放減少40%,實現了“中國效率+綠色轉型”的雙重突破。這條橫跨黃土高原的輸煤管道,不僅是我國首條長距離、大規模管道輸煤工程,更成為世界運距最長、運量最大的綠色輸煤通道。
依托神渭輸煤管道,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成功構建起“煤礦-綠色管道運輸-煤化工清潔利用”一體化綠色產業鏈,為推動能源運輸方式綠色轉型提供了示范路徑。
四十年接力,從“六五”到“十四五”的堅守
管道輸煤的夢想,始于1982年。那一年,國家科委與國家計委將“管道輸煤”列入“六五”攻關項目,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成為全國唯一研發單位,肩負起開拓這一全新運輸方式的歷史使命。
三代科研人員接續奮斗,從實驗室挑燈修正610毫米管徑的阻力模型,到圖紙上串聯6個泵站的萬余臺設備的流程工藝,再到黃土高原的踏勘選址,到全國20余條輸煤管道的規劃布局……直至今天,建起兩代漿體管道工程實驗室,聚焦固體和液體轉換的煤漿介質動理學研究。四十年櫛風沐雨的接力,推動我國管道輸煤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清華大學畢業的鄔象牟院長,一生傾注于管道事業,臨終前仍遺憾未能親見管道投產。鮐背之年的盛家鐸老專家,在聽到神渭管道調試成功的喜訊時,雙手顫抖、淚眼婆娑——這位曾徒步踏勘數十次的老工程師,圖紙上的每一道曲線,都浸染著他的汗水。中漢綠智(武漢)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鐵力,從繪制第一張P&ID工藝流程圖,到擔任投料試車總指揮,用17年堅守完成了從藍圖到現實的征程。還有幾百位專家、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傾注心血,接力托舉著這一世界級工程。
“我們這一代人,把青春‘鋪’在了管道里。”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感慨到。正是這樣的堅守與傳承,鑄就了今天貫通山河的“烏金血脈”。
邁向新征程,綠色智能運輸未來可期
站在新的起點,中國煤科武漢設計院正以創新為引擎,推動漿體管道技術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通過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智能調控系統與行業專用模型,為我國能源運輸體系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六五”到“十四五”,從圖紙構想到縱跨南北的能源通道,三代科研工作者以匠心與執著,鑄就的不僅是一條輸煤管道,更是一條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一條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一條央企人許黨報國的精神之路。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征程中,這條綠色“能源動脈”,正悄然改變著世界的能源運輸格局。(陳益濱)
2025-11-13 14:18:14
2025-11-11 14:59:54
2025-11-10 09:19:55
2025-11-10 09:18:49
2025-11-10 09:17:43
2025-11-06 16:42:11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