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培源
“以前下班搶車位像打仗,現在手機一點就能預約,充電也方便。”9月17日,東昌府區閆寺街道昌潤社區昌庭花園小區居民正在體驗新建的智慧停車場。
為破解轄區內充電難、停車難、亂停放等民生痛點,昌潤社區將荒地建設成為智慧停車場,并配置8個快速充電樁,打造了“5分鐘充電圈”。
面對城市化進程中多重挑戰,東昌府區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支部建在小區上”“三建兩清”“紅色物業”等舉措,推動組織體系重構、治理效能躍升、服務場景煥新,成功入選全省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區,為城市中心城區治理現代化提供“東昌府方案”。
“紅色堡壘”直達治理末梢
居民小區規模零散、基礎薄弱、治理盲區較多……面對這些問題,東昌府區打破傳統“社區大黨委包攬”模式,將組織根系深度延伸至小區單元。
自2022年起,東昌府區全面推行“黨支部領導下的居民小區業委會負責制”,嚴格落實黨支部與業委會“一肩挑”及成員交叉任職機制。對照“有人員、有陣地、有服務、有經費、有機制”標準,實現857個小區黨組織全覆蓋,累計成立525個小區黨支部。針對商業、家屬院、回遷、老舊四類小區開展“四型同治”,通過社區下派、選聘離退休黨員、挖掘原村骨干等方式配強支部書記,建立樓棟黨小組5000余個,選樹黨員中心戶、樓棟長5000余名,形成“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穿透式組織網絡。
深化居民小區“三建兩清”行動,小區黨支部委員與業委會交叉任職率超80%,推動639個業委會中1542名黨員履職。選派34名在職和退休機關干部擔任“紅鄰書記”,帶資源、帶政策、帶感情進駐治理堵點小區。
“服務升級”破解治理痛點
聚焦物業服務斷層、民生供需錯位、矛盾化解滯后等短板,東昌府區以系統性改革打通治理閉環。
推行物業企業“雙覆蓋雙提升”,創建“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協商機制。針對新市民、原住民、老居民三類群體,分別定制“熟人小區”“陽光物業”“更新行動”解決方案,對重點小區實行“小區吹哨、物業報到”機制,由小區黨支部聯動業委會、物業協同攻堅。推動80%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新增“小修小補”、幸福食堂等便民點,打造“家門口服務站”。
矛盾糾紛“源頭清淤”,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化解轉型。小區黨支部牽頭落實“定、商、決、辦、饋”五步工作法,今年以來累計化解電梯維修、停車位爭議等矛盾195件。組織實施黨員先鋒隊“一線掃雷”行動,從社區黨員、網格員、法律顧問中遴選骨干力量,累計解決交通擁堵、鄰里糾紛等問題160件。
“全域黨建”構建治理生態
東昌府區打破城鄉二元壁壘,推動組織共建、產業互促、治理協同。
新興領域“紅鏈賦能”,激發治理新力量。在快遞站點、商圈市場等同步建立黨組織;打造53處“暖新驛站”;推行掃碼進門系統,有效破解外賣員進入小區“最后100米”通行難題;推動23家幼兒園為新就業群體子女提供入學優惠;組建“水城騎士志愿服務隊”,吸納550名網約配送員擔任“移動網格員”。
城鄉融合“雙向奔赴”,構建共富共同體。搭建“線下集市+線上平臺”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線下舉辦“鄉村好品進城”公益集市30場,實現銷售額超70萬元;線上依托“城來鄉往”數字平臺、直播間等開展助農銷售。積極促成10個城市社區與10個行政村莊結對共建。
資源整合“全域聯動”,凝聚攻堅大合力。打破“機關化”辦公模式,升級黨員“雙報到”,區直機關黨員精準匹配社區需求清單,推進黨員、社區工作者100%下沉小區,設立“移動辦公桌”現場解決民生問題。組建“水城先鋒聯盟”,整合主城區200余家單位黨組織,打破行業壁壘,實現“大事共商、資源共享、服務共幫”。
2025-09-22 16:47:30
2025-09-22 16:42:19
2025-09-22 16:36:3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