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目倫
本報通訊員 牛貴葆 董留源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村民夏東異常忙碌,白天忙完廠里的活兒,晚上就在自家“庭院”里捉金蟬。“多的時候一晚上能捉一千多只,每只能賣一元錢。”9月9日,聊起這項“副業”的收獲,夏東廣表示非常滿意。
夏東廣是莘縣曉聰木材加工廠的創辦人,廠院里除了板材倉庫、旋皮車間、板材晾曬場地外,還有一排排枝葉繁茂的楊樹、柳樹等樹木。楊莊是“中共冀南區黨委舊址暨宋任窮舊居”所在地。夏東廣是聽著宋任窮艱苦抗戰故事長大的,從小心里便埋下學好本領、干事創業的種子,希望能為幫助楊莊群眾過上好日子貢獻力量。2008年,夏東廣創辦了一家木材加工廠,除了自己的8畝土地外,他根據廠房建設需要又租賃了一些土地。在保證工廠正常生產的情況下,他在空地栽上了楊樹、柳樹等樹木。
楊莊村位于莘縣國有馬西林場中心區,曾經是全縣金蟬主要發源地。然而近年來,天然金蟬光捕捉不種養,出土量逐漸減少。2021年,夏東廣站在30畝林間地邊,萌生了人工種養金蟬的想法。“發展庭院經濟可以造‘富’鄉鄰,金蟬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這算是一條新的致富門路。”
“都說‘種地看天’,養蟬簡直是‘看地’!”夏東廣笑著回憶,蟬卵埋進土里后,接下來三年完全“聽天由命”——既看不見生長進度,更算不準成活率。于是,他買來幾十本有關金蟬種養的書籍,寫了七八本心得筆記,還專程奔赴臨沂、江蘇等地,拜訪有關專家、學者,實地學習人工種養金蟬知識。“金蟬產卵種苗和產卵枝條買來后,要把枝條掛在比較粗壯的樹干上,離地面2—3米,每棵樹掛30—40根,三年后初見效益。”
“東廣,你快來幫我看看,這蟬卵放得對不對?”同村的王立趕來求教。像這樣的“取經”場景,今年已有十多次。面對鄉親們的熱情,夏東廣把自己總結的“種好、地好、樹好”經驗傾囊相授,并特意提醒:“網上9塊9包郵的蟬卵千萬別買!我每年都開車去正規基地采購,貴是貴點,但成活率有保障。”為降低村民試錯成本,他還推薦用楊樹替代柳樹,“長得快,三年就能見效”。
楊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現軍表示:“夏東廣建廠至今已有17個年頭,逐步把廠區建成了一個樹綠花香的‘大庭院’。林下金蟬人工種養也能帶動一方經濟,今年的效益比去年明顯提升。”
今年,夏東廣庭院種養金蟬進入穩定期,最高每晚出土量達1000多只,日收入上千元。忙不過來時,夏東廣就聘請廠里的務工人員幫忙捉金蟬,平均每人每晚能捉二三百只,每晚的務工費為80元。“白天在廠里干活,晚上到地里捉金蟬,一天加起來能掙400多元。”員工王秀霞開心地說。
2025-09-12 17:27:24
2025-09-12 17:27:11
2025-09-12 17:26:1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